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加强献血现场招募对提升无偿献血效率的作用-王鸿捷.
加强献血现场招募对提升无偿献血效率的作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王鸿捷我国的无偿献血进入平台期•全国无偿献血量的趋势经过迅速上升起后,进入缓慢增长期血站对无偿献血的组织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无偿献血向农村拓展•单车、单点采血效率普遍下降•献血服务时间不断延长•各地家庭互助献血的比例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一些地区团体无偿献血的比例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血液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献血淡季愈发明显•各地血液短缺情况时有发生血液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应对平台期的策略•强化政府对无偿献血的主导作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加快地方立法进程,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无偿献血•发挥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作用–地方献血办协同各相关行政部门,开发场地,设立献血点、献血屋•鼓励全社会及公众的参与–通过无偿献血表彰等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公众支持无偿献血活动,参加无偿献血–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资金的投入激励无偿献血的政策法规•海南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条例,2012年3月1日实施–缩短献血间隔时间男性不得少于3个月、女性不得少于4个月–新闻媒体应当每年有计划免费开展无偿献血的社会公益宣传–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临床用血严重匮乏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指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加无偿献血–公民无偿献血后,可以享受公假2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2014年1月1日实施–无偿献血超4000毫升全省免费坐公交、逛公园、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免交门诊诊查费–享受免费用血的对象范围扩大;取消临床用血互助金激励无偿献血的政策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2015年1月1日实施–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无偿献血有关工作(规划、发改、公安、交通、城管、教育、宣传、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政府设立无偿献血财政专项资金–缩短献血间隔时间:两次采全血的献血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献血者隐私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要求无偿献血者证明其所献血液的安全性•太原市献血条例,2015年1月1日实施–强调多方协同:规划、财政、人社、城管、教育、公安、交通、文广新、科技、司法行政、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献血工作–献血者享有优先用血权利,医疗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献血者临床用血–公民献血后,其所在单位应当准予当日或者次日带薪休假一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同时,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怎么办?•当面对一个系统性问题,在没有找到有效的系统性解决途径之前,是否可以采取一些非系统性的、适当的和实用的措施(挖掘潜力)•重新理解和认识WHO的献血者招募策略–献血者的献血动机是什么–献血者保留的涵义•根据我们在目前献血招募和献血服务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献血者为什么献血?•理论依据–献血者的知信行(KAP)理论–计划行为理论KAP理论基础•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人于1950年提出,后经高曲曼发展,成功地应用于健康行为改变•2004年,WHO在培训项目“改变现状—征募无偿志愿献血者”中指出KAP调查可为招募献血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知:包括去除旧观念和重新学习两个层次,是基础•信:包含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形成有益的行为,消除摒弃有害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KAP理论告诉我们:•促进献血行为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信念的确立,二是行为的产生•传统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认为只要人们产生了内在的利他主义思想,自然就可以发生献血行为,而忽略了信念到采取行动的促进激励机制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阐述人如何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的理性行为理论•由Ajzen于1985年初步提出•大量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对公众的献血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制约,在时间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TPB告诉我们:•人的内在驱动力并不是促进其献血的唯一原因•人的献血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人们从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到最终完成献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利他主义思想作为内在驱动力使人们产生献血的主观思想,但最终由主观思想转变为实际行动需要更多的刺激完成,奖励也是实现献血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奖励的“挤出效应”•奖励对献血者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奖励方式对不同献血者的影响不同,并不单单是阻碍作用,对某一类献血者有着促进作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献血者对于奖励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别,应用某些奖励可以提高献血人数•在实施奖励之前,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社会和人群的奖励方式,可以采用认知访谈的方式评估奖励刺激对献血者的影响奖励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从1968年到公开发表的28篇文献,分析了这段时间内无偿献血和有偿献血两种献血模式间感染风险的变化趋势•没有表明有偿和无偿献血间的感染分析有所不同;有偿献血与无偿献血的血液质量基本一致•在后核酸检测时代,由于大大缩减了感染的窗口期,通过奖励方式吸引献血者对血液安全不再有负面影响献血者保留的涵义是什么?•献血者保留(donorretentionprogramme)•狭义的献血者保留指:通过真对献血者的关爱活动,获得更多的重复和规律的献血者•广义的献血者保留:还包括通过现场招募活动,增加首次献血者的数量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加强献血现场的招募活动•目的–重点解决潜在的献血者“行”的问题,促成其献血行为转变–吸引更多的潜在献血者–缓解血站员工的职业疲劳北京市献血者构成分析外地在京打工人员25岁-40岁外地在京求学人员20岁-23岁(以民办大学为主)北京居民35-50岁献血者心理分析觉得献血是公益事件,愿意参与!(体现在学生献血中)觉得献血是可以证明自己健康和勇敢的事情,愿意参与!(体现在外地打工人员结伴献血中)觉得献血是有益于健康的事情,愿意参与!觉得献血无所谓,还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礼品,愿意参与!(少数)传播SWOT分析献血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肯定已经成为共识,无须进行观念性教育传统献血传播较少借助网络和多元化活动进行推广,尤其是对新媒体手段的利用时事具备热点性,时节具有典型性,新媒体时代只要具备青春个性特点就易于传播献血难以引起社会关注,传统“献爱心”老生常谈并不能引起年轻人的趋从心理设计年度现场招募方案策划所有献血点活动全年方案是由血液中心与策划公司共同进行策划与执行的,策划基于当下献血者所热爱并认可的活动。了解献血者的需求和目的了解献血者以及了解不愿参加献血的人群还有每天都在与献血者接触的一线护士。为了逐年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对以往活动的传承和改善,树立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新思路,力求每年都有更新的突破。每次活动的利与弊总结从注重长期效果的常规采血到注重特定效果的特定采血活动中得出结论:抽奖类型和互动类型的活动适用于献血招募。基本形成街头无偿献血现场招募的模式•与策划公司合作,创新宣传招募策略,根据季节不同、节日不同、活动不同、分析各采血点人员需求,共开展街头招募活动献血现场招募活动情侣献血联合开展现场招募活动DIY献血纪念T恤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展现场招募活动中秋节现场招募活动现场招募宣传画比赛2014年度血液采集•全血血液采集453909单位•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8.48%•街头血液采集399499单位•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15.6%近两年街头采血2013年街头血液采集345599单位,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6.6%2012年街头血液采集324307单位2014年街头血液采集399499单位,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15.6%感谢您的聆听;欢迎广泛交流!
本文标题:加强献血现场招募对提升无偿献血效率的作用-王鸿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