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典诗词鉴赏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古典诗歌发展简介第二节诗在文学种类中的地位1、授课班级:全校04、05、06级各专业2、使用教材:(1)自编讲义(2)曹保平主编《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2版(3)朱光潜著《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王力著《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授课时数:2课时4、先修课程:大学语文5、授课内容:第一节古典诗歌发展简介第二节诗在文学种类中的地位6、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第一节用1课时;第二节用1课时。7、教学设想:此节所讲内容时间跨度长,容量大,而授课内容第一节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故用1课时作一介绍,学生如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课外阅读有关学术文章;授课内容的第二节则是本节重点,需用1课时来讲解。8、教学方法:因所讲内容特别多,故而授课内容则重叙述,辅之以分析,引入文献资料,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查寻资料.。学生应课外阅读学者对文学产生、发展的研究性的专著、论文,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便更准确的了解、掌握文学产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课外阅读书目见下:[1]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4]张晓凌著《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5]刘骁纯著《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思考练习题:(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2)试论述劳动对文学产生、发展的影响。(3)试论述音乐、舞蹈对文学产生、发展的影响。(4)为什么说节奏对诗歌的影响很大?(5)古典诗歌流派形成标志是什么?9、教学步骤:(1)回忆上次课的主要内容;(2)导入此次授课内容;(3)按照授课内容依次讲授。10、教学目的:通过此两节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及其丰富多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各民族最先产生诗歌这一文化现象的内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11、教学要求:应认真阅读《中国文学史》的有关文学产生的章节,阅读当今学者对诗歌产生的研究性的文章;课堂上作好笔记。12、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诗在文学种类中的地位。13、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产生内因的准确理解与把握。14、教学手段:本人以为,文学类课程的讲授,不宜多用多媒体,这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故而本课程主要以教师的讲述和板书为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15、课堂提问:(1)中国古典诗歌著名的文学流派有哪些?(2)你最喜欢古典诗歌中的哪个流派?为什么?(3)唐诗与宋词相比较,你更喜欢谁?为什么?(4)你认为对你目前影响最大的古代诗人是谁?为什么?16、作业布置:思考练习题中的第4题。第二章对诗歌的基本认识第一节古典诗歌发展简介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之多,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而且跻身于世界一流文学家行列的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中,诗人就占了绝大数。古代著名诗人就有屈原、宋玉、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张华、潘岳、左思、二陆(机、云)刘昆、郭璞……李白、杜甫……就是后来的明清戏曲家、小说家,虽以戏曲、小说闻名于世,但诗词同样写得很好;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已成为他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有效手段,《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已成为《红楼梦》这部名著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又如汤显祖的戏曲,被时人称之为“文采派”,其戏曲中人物的唱词,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如果将这些歌词抽去,还能成其为优美的戏曲吗?!又如毛泽东、陈毅、叶剑英、董必武、朱德等,他们都不是职业的诗人,但其诗作的质量,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完全是一流的。诗作之多,也是其他国家所比不上的。诗集有《诗经》、《楚辞》、《玉台新咏》、《乐府诗集》(为南北朝时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一百卷,上起汉魏,下列五代,收入乐的歌词)。《全唐诗》收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二千二百多人。宋诗到目前还没有全集,(目前已在整理之中,)其诗作之多,远远超过唐代,如陆游的《剑南诗稿》就收诗作九千三百多首,苏轼有诗二千七百八十多首,黄庭坚有二千首,杨万里有诗四千二百多首,范成大有一千九百首。又如清代诗人的诗作,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它之前的各个朝代;如袁牧有诗四千二百多首,赵翼有诗二千多首。又如《金宋词》,收录宋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人的词作、一万九千九百余首,残篇五百三十余首。《全金元词》收词人二百八十二人,词七千二百九十三首。《全元散曲》收元人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其艺术表现手法多彩多姿,文学流派各显风流,如:屈宋、苏李(苏轼、李陵)、三曹、建安七子、大小阮(阮籍、侄阮咸)竹林七贤、二陆三张(陆机、陆云、张载、张协、张华)、两潘(潘岳、侄潘尼)、三谢(谢灵云、弟谢惠连、谢朓)、竟陵八友、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田园诗派(五孟)边塞诗派(高岑)、李杜、大历十才子、韩柳、元白、温李、小李杜、三苏、江西诗派、豪放派、婉约派、永嘉四灵、江湖派、明前后七子、三袁(公安派)(中道、宗道、宏道)、钟谭(钟惺、谭元春,又称竟陵派)、清词有浙西派、阳湖派等;这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任何其它的文学样式都不可能比拟的。第二节诗在文学种类中的地位文学不是举目无亲的孤独者,而是瓜瓞绵绵的大家族,其中有若干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中都有许多的成员。曹丕说:“文本同而末异”(《典论·论文》)“本同”,是指一切文学作品,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这是文学大家族的共性;“末异”,是指这个大家族的各个分支和每个分支的各个成员的个性,即每一文学体式的独有特点。世界上每个民族文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但是,各个民族最先出现的文学体式都是诗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代人写作文学作品,是先有了一定的文体观念,接受了一定的文体范例,然后才开始创作的。一个人从小读过许多首诗,对于什么是“诗”就有了一种看法,而后经过相当的积累、酝酿,在某一情景下,自己也动笔写起诗来;他认可了“诗”这种文学样式,掌握了这种文学样式,并以这种文学样式进行文学写作。而远古时代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会想到有意地“吟”诗,不会想到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那种被后人看作是“诗”的东西,当时只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就如同婴儿饿了要啼哭,人们受了伤痛要叫唤是同样的。流传到今天的原始歌谣,经过后人记录,当然是有些失真,不可能完全是本来面目。但是世界上那么多民族保存下来的原始歌谣资料,应该说,总会反映出原始歌谣的一些真实情况、基本性质,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同现代的诗歌还是有相似之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原始歌谣和现代诗歌,都讲究音乐性,都注意到节奏和押韵。《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同肉)”断竹、续竹,是剖断竹子做成弓,飞土、逐宍,是用弹去打禽兽。“宍”就是肉,即是要猎获的动物。这首猎诗被刘勰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二言诗。两个字一顿,音韵协调,很好听。原始社会的人,根本没有关于节奏、韵脚的概念,为什么他们的歌谣却又押韵,富于节奏感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一)原始歌谣是在原始人的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歌谣的节奏是适应于劳动和活动中人们动作的节奏而来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一群人抬大木头,要喊号子,同起同放,步伐一致。“邪许”也就是“哼哟”。号子的节奏就是抬木者步伐的节奏。体力劳动,特别是原始人的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是某个或者某些动作的有规则的重复,诗歌的节奏也是音群的有规则的重复。直到近代,人们在打夯或拉纤时所唱的民歌,其歌词的节奏还是体现着劳动的节奏。甚至,现代的机械化的劳动节奏,也能在诗歌中反映出来。德国诗人海因里奇·希德尔有首小诗:白玫瑰,白玫瑰!颔首点头,多沉醉。白玫瑰,白玫瑰!不要多久,绿叶纷坠。白玫瑰,白玫瑰!暴雨将临,乌云低垂。悄悄地,悄悄地,在你身上,虫儿打洞。根据作者自述,这首诗是在学习车螺钉的时候构想出来的,诗的节奏就是车螺钉劳动的节奏。(二)但是,还有一些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歌谣,其节奏很难看出同劳动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补充一种解释:原始歌谣的咏唱,是与音乐、舞蹈活动合而为一的,歌谣的节奏适应于舞蹈动作的节奏。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想一想,现代人跳迪斯科或霹雳舞的时候,随着舞蹈动作加快,其歌词节奏也就变快,那么,可以推见,原始歌谣的产生道理也与此相通。(三)诗的节奏不仅伴随、表现人们劳动或舞蹈的节奏,更重要的,更普遍的,它表现出了作者心理活动的节奏,并可能造成接受者相应的心理节奏。要知道,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运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比如,昼夜和四季的更替,大海潮汐的涨落,都表现出鲜明的节奏。人的生理活动,也有着自然的节奏: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人的一天从抑制(睡眠)到兴奋(活动)再到抑制(睡眠),都按一定的规律发生着变化。兴奋和抑制是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它们的交替,构成了人心理活动的节奏。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情感的节奏性更为强烈和显著。情绪和情感,带有冲动性乃至暴乱性,它常与意志发生矛盾冲突,往往波动起伏,而波动起伏便有了节奏。自然现象的节奏,人体的生理活动节奏同人的心理活动节奏,可能具有某种谐振关系,使彼此很容易地相互感应和相互激发。如母亲哼着没有什么意义的摇篮曲能使孩子很快入睡,而急促的音调能使人兴奋激动起来。可见,音乐的节奏,诗的节奏,同人的情感的节奏,也是相互感应的。中国诗歌的节奏主要在于每句顿数的多少,和句末韵脚安排的疏密。特别诗格律诗要求节奏严守一定的规则,自由诗也应有节奏,但不一定那么严密、规整。以上是从诗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的。再从人们对诗的态度的主观上分析:二千多年的诗歌发展,人们对诗的态度是十分尊重的。“诗三百”被尊称为《诗经》,它不仅作为儒家的经典,成为读书人必须学习并熟练掌握的知识,而且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作为外交的一种手段,是人们口头交流、书面写作时必须要使用的经典材料(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对《诗经》诗句的引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可以立身,即修身。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性,指品性。而《礼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虑,则深于诗者也。……”在所有的文学种类中,诗是文学的正宗,其次为散文,而小说、戏曲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如词在开始时也是不入流的,人们把词叫“诗余”,文人写诗是一本正经,而写词则可以豪无顾虑。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宋代欧阳修的诗文和他的词,你比较一下就明白我所说的意思。又如《红楼梦》中宝、黛偷读《西厢记》的情节: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的去读,因为《西厢记》是戏曲,不是文学的正宗,如果贾政知道贾宝玉偷读《西厢记》,他会大怒,要打宝玉板子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族中的长子。古典诗词鉴赏第二章(教案)第三节诗人-诗作-读者的关系1、授课班级:全校04、05、06级各专业2、使用教材:(1)自编讲义(2)曹保平主编《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2版(3)朱光潜著《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王力著《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授课时数:2课时4、先修课程:大学语文5、授课内容:第三节诗人-诗作-读者的关系6、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第一点用10分钟;第二点用20分钟;第三点用60分钟。7、教学设想:此节所讲内容时间跨度长,容量大,而此节授课内容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故用2课时作一介绍,学生如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课外阅读有关学术文章;授课内容的第三点则是本节重点,需用60分钟来讲解。8、教学方法:因所讲内容特别多,故而授课内容则重叙述,辅之以分析,引入文献资料,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查寻资料.。学生应课外阅读学者对阅读行为方面的研究性的专著、论文,以便更准确的了解、掌握读者阅读在文学鉴赏中的实际情况。课外阅读书目见下:[1]{德}沃·伊瑟尔著《阅读行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
本文标题:古典诗词鉴赏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