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二册[人教版]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单选题1、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2、下图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B、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C、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每个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3、下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Ⅱ为患者。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不一定在常染色体上B、该病易受环境影响,Ⅱ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Ⅱ3与Ⅱ4属于直系血亲C、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Ⅰ2再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D、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2个致病基因4、皮肤生发层细胞增殖过程中,肯定发生的变化是A、等位基因分离B、基因重组C、形成细胞板D、DNA含量增加5、下列表示人类基因组内涵的是A、人体DNA分子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B、精子或卵细胞中的全部遗传信息C、24条染色体(22+X+Y)DNA包含的遗传信息2D、所有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6、下图表示某正常基因及指导合成的多肽顺序。A~D位点发生的突变导致肽链延长停止的是[除图中密码子外,已知GAC(天冬氨酸)、GGU(甘氨酸)、GGG(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终止)]A、G/C→A/TB、T/A→G/CC、T/A→C/GD、丢失T/A7、豌豆自交种群中既可能发生显性突变(如dd→Dd),也可能发生隐性突变(如EE→Ee)。两者表现的特点是A、第一代都表现突变性状B、第二代都能纯合C、第三代才能获得突变纯合体D、隐性突变表现得早而纯合得慢8、下图表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3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既患该病又患苯丙酮尿症(两种病独立遗传)的儿子,预测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A、9/16B、3/16C、2/3D、1/39、在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收获三倍体种子是在A、第一年、二倍体母本上B、第一年、四倍体母本上C、第二年、三倍体母本上D、第二年、二倍体母本上10、人类能遗传给后代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A、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B、有丝分裂的间期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D、有丝分裂的末期1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突变基因1精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突变基因2精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3突变基因3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判断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可能是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B、突变基因1和2分别为缺失和增添一个密码子,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对的缺失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多个碱基的缺失D、突变基因1和2分别为缺失和增添三个碱基对,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对的增添12、人口调查中,发现某种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低,则可初步判断该病属于A、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伴Y染色体遗传13、下图是某遗传病的家谱图,3号和4号为异卵双生。就控制该遗传病的一对等位基因而言,他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A、5/16B、1/9C、4/9D、5/914、在黑色鼠中曾发现一种黄色突变型(常染色体遗传),但从未获得黄色鼠的纯合子,因为AA的纯合子在母体内胚胎期就死亡。现有黄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后代中黑色:黄色的比例为A、3:1B、2:1C、1:1D、1:215、几种氨基酸可能的密码子如下。甘氨酸:GGU、GGC、GGA、GGG;缬氨酸:GUU、GUC、GUA、GUG;甲硫氨酸:AUG。经研究发现,在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的某个位点上发生了一个碱基替换,导致对应位置上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接着由于另一个碱基的替换,该位置上的氨基酸又由缬氨酸变为甲硫氨酸,则该基因未突变时的甘氨酸的密码子应该是A、GGUB、GGCC、GGAD、GGG16、已知西瓜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第一年将黄瓤西瓜种子种下,发芽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以该四倍体植株作母体,二倍体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进行杂交,并获得三倍体植株,开花后再授以纯合红瓤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所结无籽西瓜瓤的颜色和基因型分别是A、红瓤、RRrB、红瓤、RrrC、红瓤、RRRD、黄瓤、rrr17、减数分裂的哪一异常变化将可能出现先天愚型的后代A、第5对染色体部分缺失B、第21号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但不分离4C、第3号染色体的着丝点不分开D、第21号染色体部分颠倒18、某四倍体植株,用生长素处理后得到无籽果实,用该果实的果肉进行组织培养,得到一新植株,该植株为A、单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八倍体19、将基因型为AA和aa(A对a为完全显性)的两植株杂交得F1,若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得植株D。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D的基因型是AAaa,属四倍体B、用D的花粉直接培育成的植株属单倍体C、用D的花粉直接培育成的植株,其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A__:1aaD、D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5A__:1aaaa20、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A、复制出现差错B、发生过交叉互换C、联会发生紊乱D、发生了自由组合(二)非选择题21、下表是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请分析回答:物种名称染色体数物种名称染色体数水绵24海带44银杏16、24果蝇?①佛蝗23♂、24♀蛙26一粒小麦14普通小麦42豌豆14洋葱16、24、32香蕉22、23玉米20家蚕56人类?②⑴请写出上表中的两个“?”处的染色体数目①________②________⑵可能由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⑶本物种中可能既有二倍体,又有多倍体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中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普通小麦是由一粒小麦进化而来的,如果一粒小麦的染色体数记为2X,那么普通小麦可记着__________,为________倍体,其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_____条。⑸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发现,对七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请指出控制这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⑹以玉米为研究材料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次杂交试验中可选择的相对性状数的范围为___________对。22、下图是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其中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GGTTATGCGT,请解读2并依据图2作答。⑴图2显示的碱基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该DNA片段中(A+C)/(T+G)=________。⑶该基因片段控制多肽合成时必须经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过程。⑷该基因片段控制合成的多肽中有氨基酸_______个。⑸某人用35S标记含该片段的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3代,含有35S标记的DNA所占比例为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下图示人类形成双胞胎的两种方式:现有一对夫妻,其中妻子是血友病患者,丈夫表现正常。妻子怀孕后经B超检测是双胞胎。回答下列问题:⑴如果此双胞胎与方式一相符,胎儿甲是男性,则胎儿乙的表现型为_______。⑵如果此双胞胎是通过方式二形成的,经B超检测发现胎儿丙为女性,则丙患血友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若丁患血友病,则他的性别是___________。若检测发现胎儿丙是一个白化病患者,则丁是白化同时又是血友病患者的概率是___________。24、下图为甲病(A或a)和乙病(B或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Ⅰ—2无乙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6⑴Ⅱ—4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⑵Ⅰ—1产生的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Ⅱ—3是纯合体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她与一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只患甲病的几率是_________。⑷若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白化基因频率是_________。预防遗传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答案:(一)单选题1—5ADBDA6—10ABBBA11—15DADDD16—20BBCCA(二)非选择题21、⑴①8②46⑵佛蝗⑶银杏、香蕉、洋葱多倍体常见于植物⑷6X、六21⑸控制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7对同源染色体上⑹2~1022、⑴GATGCGTTCG⑵1⑶转录翻译⑷3⑸035S能标记蛋白质不能标记DNA(或噬菌体的DNA不含有S)23、⑴血友病男性⑵0男性1/824、⑴aaXBXB或aaXBXb⑵AXB、AXb、aXB、aXb⑶1/67/12⑷1/100禁止近亲结婚
本文标题: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4-2015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单元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1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