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案
47第七单元珍惜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珍惜”为主题编排了《可爱的中国》《古诗两首》《城市的标识》《吾腰千钱》《爷爷的毡靴》五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平静的生活,亲密的友情,甚至繁华都市中的一抹绿色,爷爷穿了很久的破毡靴……当然有的人也“珍惜”金钱和财富。每个人珍惜的东西虽然不同,但是拥有了这份情感,我们对生活就多了一种感动,对生命就多了一份理解,对这个世界也就多了一份关爱。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进行感情朗读,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浏览阅读能力,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教学重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课时分配:可爱的中国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城市的标识2课时吾腰千钱1课时爷爷的毡靴1课时综合活动3课时48课题:可爱的中国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搜集方志敏及旧中国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2、学生说。(如: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二、出示目标。49三、检查预习。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2、词语解释: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辽远:很远,遥远。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师适当补充)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5、学生质疑(祖国为什么可爱?祖国母亲为什么哭泣?……)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四、探究新知。(一)讲读第1-3自然段: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到答案吗?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重点指导接连4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谁来读?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50中感受到什么?(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二)讲读第4自然段: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中国的历史: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的现状: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中国的未来:………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国母亲也会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三)讲读第5自然段: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2、指名说,师点拨。(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五、拓展延伸。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怎样?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六、达标检测。1.比一比,组词。溃()蹂()哭()瘟()鸦()贵()揉()器()温()讶()2.按要求改写句子。、(1)这个故事使我感动流泪。(改成反问句)(2)花开了。(扩句)(3)梅花兴奋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改为陈述句)七、总结全文。通过学习课文《可爱的中国》,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下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设计: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51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思考题:1)“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四、探究新知。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3、尝试背诵。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六、达标检测。1、想象: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想象到吗?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52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七、总结全文。是的,许许多多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志士,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热血保卫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使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今天这样的容颜,才使我们的祖国变得如此可爱,让我们携起手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向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致敬,向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爱国者致敬吧!全体起立,敬礼!作业设计:1、写摘录笔记。2、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3、完成小练笔。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古诗二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收集送别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3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2.指名朗读古诗。四、探究新知。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54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安慰,鼓励。)(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五、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2.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六、达标检测。1.同桌交流字词及诗句的含义。2.背诵古诗。七、总结全文:55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561.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2.指名朗读《送元二使安西》,简介作者。四、探究新知。一)对比阅读,感悟诗蕴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汇报交流。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8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