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概念与基础1、种族与民族种族:在生理上和体态外貌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具有区域性特点民族:地域文化的产物(语言、宗教、经济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形成众多的民族(如我国西南地区),但目前独立和封闭的地域已不复存在——新的民族产生的条件已不具备。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3、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但不稳定。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各大洲粮食产量不平衡(亚洲占2/5以上,欧洲、北美各占1/5以上各国粮食产量不平衡——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法国、加拿大6国产粮最多。商品性:美、加、法、澳、阿根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258kg,发达国家人均700kg,个别国家达到1600-2000kg。)4、全球小麦主要分布地带主要集中五大地带: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地中海沿岸、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经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北美中部大草原,自加拿大中南到美国中部。南非、澳大利亚(东南、西南)、新西兰(坎特伯里)、阿根廷(潘帕斯)5、世界三大玉米带美国中部。生产占世界2/5玉米。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占世界1/6以上。欧洲南部平原。法国、经意大利、南斯拉夫(已分裂为6个国家)到罗马尼亚5、世界玉米种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品种改良、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玉米的快速发展。6、世界粮食问题的主要原因8、世界棉花主要生产国主产国——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乌兹别克、苏丹、土耳其等国。中国皮棉产量世界第一,占1/4左右,2005年籽棉产量1710万吨,棉花产量570万吨9、世界糖料作物主要生产国甘蔗——巴西、印度、古巴、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墨西哥。巴西年产甘蔗4.2亿吨,占世界32.5%,居世界首位。次为印度、中国、泰国等。甜菜——法国、乌克兰、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波兰、土耳其、中国、伊朗、美国等。俄罗斯甜菜收获面积78.0万ha,居世界首位。法国甜菜产量2930万吨,占世界首位,次为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等国。10、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主要生产国茶叶--主产在亚洲,占世界4/5——中国(年产94.1万吨)、印度(年产83.1万吨)、斯里兰卡(年产30.8万吨)、土耳其(年产20.2万吨)等4国茶叶产量占亚洲80%以上,占世界66%。非洲肯尼亚较重要。咖啡--主产在拉丁美洲,占世界3/5——巴西(220万吨),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咖啡王国”。哥伦比亚的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非洲——主要有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亚洲较少(1/10)——主要有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可可----2005年世界可可豆年产量335.7万吨,以非洲产量最多,占世界的1/2以上。科特迪瓦占世界1/4以上,2005年科特迪瓦可可豆产量137万吨,加纳曾被誉为“可可之乡”,2005年以年产量59万吨排在第二位。巴西、尼日利亚、喀麦隆、厄瓜多尔。亚洲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较重要。12、世界林业资源的特点世界森林资源面积广阔。全世界有森林和林地面积41.79亿ha2,森林覆盖率29.6%,蓄积量3000亿m3。世界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针叶林主要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阔叶林分布在拉美、亚洲、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俄罗斯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7.79亿ha2,覆盖率45.6%,巴西4.88亿ha2,覆盖率57.7%。世界森林资源覆盖率差别很大。圭亚那83.8%、芬兰76%、日本66%、加拿大39%、美国31.3%、中国1.30亿ha2,覆盖率20.36%、阿富汗4%、埃及0.03%。世界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世界森林面积曾达到76亿ha2。目前减少最多的在中非洲、中美洲、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一般砍伐大于培育。14、季风型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及其经营特点种植水稻为主,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大多国家自给自足,主要包括东南亚、南亚、东亚东部沿海地带,尤其大河三角洲的稻谷栽培最为普遍。渔业、畜牧业也有一定地位。15、地中海型农业与热带种植园农业的经营特点地中海型农业——受气候影响,园艺业发达,主要栽培葡萄、柑橘、无花果、橄榄、蔬菜、花卉等,乳肉畜牧业发达,渔业也有一定地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种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大多是种植园,完全商品化,多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16、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趋势发达国家能源增长放慢,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总的增长将有所减慢——结构、科技、人口17、世界煤炭生产的地域特征生产地域结构不平衡,生产地域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战后中、印、澳、南非发展迅速。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煤炭生产为中心,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煤-电;煤-化;煤-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等。18、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分布集中: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东半球多于西半球(占80%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波斯湾地区占66%以上。新油田不断发现:非洲、拉美、中国和西欧成为重要石油生产区。石油开发重点转向海洋,探明储量占42%。•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开采历史——延长、四川、1857年普洛耶什蒂。战后发展——产量骤增,1960年10亿吨,1969年20亿吨,1978年30亿吨,1979年31.5亿吨,目前近39亿吨。地域分布——生产分布不平衡,战前在美国、苏联、委内瑞拉,战后西亚腾飞,1965年产量达4亿吨(28%),非洲发展(1965年1亿吨),亚太地区发展。1970年代以来,海洋石油发展较快——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20、世界汽车生产的新特点与地域结构变化世界汽车生产特点:由大批量生产向按买主需求的变化灵活的进行生产。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在竞争中获胜。车型更新快,设计重点在体轻、低耗能、少污染、安全。主要大汽车厂通过建立开发、生产合作,进行联合生产。地域结构变化20世纪前半期,美国汽车生产居世界第一。1950年代中期,欧洲发达国家生产增长,1960年代超过美国。德、英、法、意。1960年代中后期,日本汽车工业兴起,1980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994年,又退居第二。19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地区汽车工业崛起,韩、中、巴、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目前总格局——北美、东亚、西欧三足鼎立,生产地域有向东、南扩展趋势。21、世界铁路运输发展的趋势动力电气化——目前,世界电气化铁路长度已超过20万km,50多个国家有电气化铁路,电气化率达16%以上,承担铁路总运量45%以上。重载化——重载列车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途径,降低运费和成本。1950年代初由美国开创,主要用来运输煤炭,一般一列在万吨以上。高速化——提高铁路运行速度,是19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目标。法国(1961)、日本(1964)、德国(1991)较先进,东欧在积极推进,20个以上国家在建设高速铁路。2002我国第一条商业磁悬浮线通车,2013年底高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km,在建1.2万km。22、世界商船海运业发展的特点商船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1950年代油轮最大为2.5万吨,目前在30-50万吨,挪威“海慧巨人”号62万吨。散装干货船一般在20-30万吨。集装箱船发展很快。商船队规模不断扩大,“方便旗船”日益增多。1950年代3万艘,载重量8500万吨;1990年代8万艘,载重量7亿多吨。“方便旗船”(在外国登记、悬挂外国国旗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营运的船舶)占37%,主要国家:利比里亚、巴拿马、巴哈马、塞浦路斯、马耳他、洪都拉斯等。国际航运市场重心日渐向亚太地区转移。20世纪初大西洋地区占全球海运量3/4,19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崛起,国际航运市场明显东移,环太平洋地区占40%。23、世界石油货流的主要走向石油运输航线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年运量达6亿吨。波斯湾—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远东航线,年运量达3亿吨。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航线。其他:墨西哥—日本,西非—西欧,加勒比—北美24、世界铁矿石流的主要走向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利比里亚、瑞典、南非、委内瑞拉。主要进口国——中国(2012年进口7.436亿吨)、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铁矿石运输航线: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巴西—日本、中国印度—日本、中国委内瑞拉、巴西—美国东海岸巴西—西欧南非、南美西海岸—日本南非、西非—西欧北欧—西欧澳大利亚—西欧25、世界粮食流的主要走向主要出口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和澳大利亚,5国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80%-90%。(美国占50%)。进口国家和地区130多个。日本是最大粮食进口国,西欧、中国、沙特、墨西哥、巴西、俄罗斯、埃及、阿尔及利亚。粮食贸易航线:美、加—欧洲航线(北大西洋航线)美、加—远东航线(北太平洋航线)美国—南亚、西亚航线澳大利亚—远东航线阿根廷—欧洲航线澳大利亚—欧洲航线26、世界主要集装箱航线及其主要港口世界主要港口:鹿特丹、安特卫普、马赛、汉堡、伦敦、圣彼得堡、神户、大阪、千叶、纽约、新奥尔良、上海、名古屋、洛杉矶。近年来,东亚地区港口发展较快。27、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及其特点28、战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人均收入300美元,国内旅游发展;1000美元,国际旅游发展)。工作时间调整,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社会前提。交通条件改善及交通工具发展,可达性和旅游费用降低。世界各国鼓励旅游政策29、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的成因30、印度IT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1)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高度重视IT产业发展,1984年拉迪夫·甘地总理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为此,印度制定一系列有利于IT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贷款、投资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先后建立10个科学园区,推动IT产业规模化发展。(2)国际市场的推动。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对软件工程师、电气工程技术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印度IT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也为印度的科技人才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国硅谷2000家企业40%由印度人领导,在硅谷工作的印度裔美国人多达30万人,这些人成为印度IT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来源.(3)拥有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印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能够操英语的科技人才库,而且印度科技人才素质高、成本低。软件研究与开发和编程人员的工资仅分别相当于美、英等国1/6和1/8,促使西方国家IT业投资转向印度,从而促进印度IT产业的迅速发展。(4)IT企业的优质管理。印度IT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控制标准和培养自主开发能力,越来越多软件企业注意自主开发并创立自己的软件包和各种服务,以占领迅速扩大的国际外包软件服务市场,包括“远程维修”市场。32、解释“三洲五海之地”33、欧洲联盟确定欧洲联合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实现货币统一,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34、欧洲成为最大旅游区的原因35、近代欧洲移民走向38、非洲改善贫困落后状态采取的措施1、在稳定政局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道路,大力进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一是积极争取外援和外资,二是开放和鼓励私人资本,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粮食生产,计划生育,保护生态环境。2、大力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并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成立一些全非洲或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非洲国家为了改善落后状态,近年来不断调整政策,从多方面采取措施。3、积极争取建新的较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改善非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保证合理的出口价格、稳定的出口收入、改革国际货币体制等要求。争取到减免部分外债。39、美国钢铁工业分布及其成因
本文标题:区域人文地理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