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姓名:吴建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陶学荣;熊节春20071106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吴建光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代福梅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科技经济市场2007,(1)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2.期刊论文杜颖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助推旅游经济健康成长-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3)本文旨在通过对邛崃市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3.会议论文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2004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途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与前景等进行了论述。4.学位论文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2007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国内外早已引起较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但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自2004至2007年中共中央连续四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进而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国家旅游局因势利导的在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凭借着其独有的乡村风景、风俗,民族艺术、戏剧、中医药等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大有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初均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发展旅游,随后慢慢由村民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自主经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村中的能人和制富大户占据了绝对优势,社区居民及各方利益主体利益被忽略,旅游发展缺乏后劲。同时,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的恢复、开发与保护工作滞后,直接降低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威胁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恢复、开发与保护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增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新村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红岩新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主要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必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协调好各方利益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特色”为吸引力,以挖掘、恢复和开发民族文化,加强设计、丰富娱乐项目为发展根本;重视“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村民素质为基础为发展后劲。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当前时势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对象、意义,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介绍了相关文献综述,从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文献研究展开讨论,论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引用的相关理论,并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以红岩新村为实例进行研究,其中:第一章介绍岩新村概况,从红岩新村基本情况出发,从其旅游资源特色、可进入性、建设模式、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和依据。第二章介绍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在实地调查和市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红岩新村的客源市场、娱乐项目和游客消费趋向,同时指出游客的期望体验程度较低。第三章分析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地方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旅游公司及投资个人、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竞争者等方面的需求出发,为红岩新村寻找一个和谐发展环境。第四章分析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红岩新村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在管理制度中也有一定缺失,并受到城镇化的威胁。第五章提出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从产品、服务、娱乐项目、村民素质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论述,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研究展望。5.会议论文帕哈提·克依木.杨德刚.蔡文春乡村旅游经营类型与乡村旅游需求对比研究——以吐鲁番葡萄沟为例2004本文以吐鲁番葡萄沟为例,对乡村旅游经营类型与乡村旅游需求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吐鲁番葡萄沟概况、葡萄沟乡村旅游经营户和游客基本情况分析、葡萄沟乡村旅游经营类型与乡村旅游需求对比分析等进行了论述。6.学位论文常征征成都周边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研究2008近二十年来,成都周边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对乡村旅游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及建筑载体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在农村原有居住环境基础上营造低投入、高品质、承载地方乡土特色、可持续的乡村旅游衍生空间,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地方农家乐经营点和旅游部门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择乡村旅游衍生空间大环境中的农居衍生空间小环境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乡土建筑设计理论、绿色建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学、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经济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将成都周边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落实到与特定地域内外因素互动的背景中考察,对成都周边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生成中的种种表面现象与内在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剖析和探讨。研究中力求捕捉和发掘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这山这水、原汁原味的特色,探寻其生成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影响其生成与现状的关键原因,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讨其未来出路。对成都周边农事生态型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小环境整体的现实状态,结合实例进行空间“言—象—意”三个层面的解析、内外因素解析,在此基础上,解析农居衍生空间本体与其相关内外因素的互动关系。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与其相关内因、外因三者互动的辨证关系是,外因是通过内因对研究主体起作用的,研究主体在内外因素互动作用下生成,改变旧有外因构成新的外因,外因的改变促成内因的调整,又有选择地利用外因重新作用于研究主体,如是循环往复。可持续发展是这一切互动的核心,是衡量互动是否理想的标准。农居衍生空间生成的原则即在对本土乡土生活方式与乡土文化的尊重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现有空间资源,生成新的可循环的空间资源。立足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生成应把握其“言--要素层次”、“象--类型层次”、“意--意境层次”三个层面与内外因素的可持续互动,即选用经济合理的地方原生建材,营造灵活随宜、功能合理的,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与外围环境协调的特性空间与组织,生成有原汁原味乡土氛围的,与本土乡土生活方式协调的,承载这山这水特定地域乡土文化信息的农居衍生空间。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对与内外诸多因素可持续互动中的,成都周边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的可持续特性、可持续作用、可持续意义、可持续前景进行了探讨。7.期刊论文刘如坤.刘利才河南省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现代农业2007,(1)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十一五期间,发挥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将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河南省信阳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特色旅游将成为创建和谐信阳的一剂良方.8.会议论文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2004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乡村旅游除了提供游客认知与建构乡村性的接触点,也提供地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动力。因此,乡村旅游被视为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奇效力。9.学位论文金艳春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研究2007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国家,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末期。凭借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与历史背景,乡村旅游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旅游扶贫的重要手段。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更是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但受多方面条件所限,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极大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鉴于乡村旅游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文章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完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同时有助于科学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在系统总结乡村旅游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应用乡村社会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乡村景观理论,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指标框架,从资源、区位、设施、环境四个角度提出111个资源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咨询和因子筛选等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模型。文章在指标的确定、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中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多目标线形加权函数法等,同时辅以专家咨询等定性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文章最后以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验证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大梨树风景名胜区乡村旅游资源级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梨树景区未来发展方向,包括重视乡村性的维护、加强社区居民观念的引导、深度设计乡村体验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高级化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五个方面。10.会议论文唐永顺华北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以山东聊城市为例2004本文以地处华北平原的中等城市山东省聊城市这一传统农耕地区为例,将乡村旅游模式进行了分类,对乡村旅游的典型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今后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设想。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343c0fb-665d-47c6-81d6-9dce015cdaa4下载时间:2010年8月10日
本文标题: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