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刑法总论专题参考书目及论文
刑法总论专题参考书目及论文专题一罪刑法定书籍专著:1、梁根林:《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孟红:《罪刑法定原则在近代中国:以法律文书为研究对象》,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3、劳东燕:《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陈兴良:《罪刑法定主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5、王瑞君:《罪刑法定的实现——法律方法论角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彭凤莲:《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王瑞君:《罪刑法定:理念、规范与方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雪梅:《罪刑法定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10、郑逸哲:《罪刑法定主义下的实例刑法》,三民书局2003年版。11、李国如:《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中的刑法解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期刊论文:1、陈兴良:《罪刑法定主义的逻辑展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3期。2、陈兴良:《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载《法学》2010年第1期。3、李希慧:《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有权解释》,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5期。4、刘艳红:《刑法的目的与犯罪论的实质化——“中国特色”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罪机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5、储槐植:《现在的罪刑法定》,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6、陈兴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7、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8、劳东燕:《罪刑法定的宪政诉求》,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9、刘艳红:《空白刑法规范的罪刑法定机能——以现代法治国家为背景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10、陈兴良:《入罪与出罪: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双重考察》,载《法学》2002年第12期。11、黎宏:《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12、张明楷:《法治、罪刑法定与形式判例法》,载《法学》2000年第6期。13、周光权:《罪刑法定司法化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14、马克昌:《罪刑法定主义比较研究》,载《中外法学》1997年2月。15、赵秉志、肖中华:《论刑法修改中罪刑法定解释的立法化》,载《中国人民法学学报》1996年第6期。16、陈兴良:《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专题二刑法的适用范围书籍专著:1、高秀东:《刑事管辖权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杨彩霞:《刑法空间效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3、黄俊平:《普遍管辖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期刊论文:1、刘宪权、王丽珂:《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司法解释规定评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8期。2、陈志军:《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立法之完善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3、董邦俊:《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时间效力》,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7期。4、高秀东:《论普遍管辖原则》,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5、陈结淼:《关于我国网络犯罪行使管辖权立法的司考》,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6、刘仁文:《关于刑法溯及力的两个问题》,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7、郑泽善:《网络犯罪与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8、赵秉志、黄俊平:《论普遍管辖的确立依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9、林荫茂、张健:《论刑事司法中行为时法、中间法与裁判时法的适用》,载《法学家》2001年第5期。10、黄京平、石磊、蒋熙辉:《论普遍管辖原则及其实践》,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11、冯军、蒋登巍:《浅析普遍管辖原则的适用限制》,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5期。12、罗书平:《我国刑法时间效力的立法完善》,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13、于齐生:《关于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专题三构成要件书籍专著:1、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许成磊:《不纯正不作为犯理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吴学斌:《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准则——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德]恩施特·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王安异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9、[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王树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李光灿、张文、龚明礼:《刑法因果关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期刊论文:1、蔡桂生:《构成要件论:罪刑法定与机能权衡》,载《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2、周光权:《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3、何庆仁:《诉责禁止理论的源流与发展》,载《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2期。4、郑逸哲:《难以确定“客观可回避性”就不应展开“不纯正不作为构成要件该当性”审查》,载《月旦法学杂志》2011.10.5、刘艳红:《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6期。6、张明楷:《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7、杜宇:《合分之道: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8、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9、张明楷:《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载《清华法学》2011年第1期。10、郑逸哲:《“医疗行为”属“拦截另一因果进程的行为”》,载《月旦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11、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12、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5期。13、刘艳红:《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14、陈兴良:《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载《法学家》2010年第1期。15、何荣功:《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与等价值的判断》,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16、王充:《论构成要件理论的违法行为类型说》,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17、陈兴良:《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的检讨》,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18、黎宏:《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19、许玉秀:《前行为保证人类型的生存权?——与结果加重犯的比较》,载《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20、[德]罗克辛:《客观归责理论》,许玉秀译,载《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21、褚剑鸿:《不能犯处罚理论之争论》,载《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专题四违法阻却事由书籍专著:1、郭泽强:《正当防卫制度研究的新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王剑波:《正当防卫正当化的根据及其展开》,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陈兴良:《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谢雄伟:《紧急避险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刘明祥:《紧急避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期刊论文:1、陈兴良:《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以及研析》,载《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2、张明楷:《论偶然防卫》,载《清华法学》2012年第1期。3、[日]山口厚:《日本正当防卫的新动向》,郑军男译,载《辽宁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4、王刚:《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兼论紧急避险的正当化根据》,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3期。5、陈璇:《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兼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构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载《法学》2011年第1期。6、梁云宝:《正当防卫之“不法”性质探疑——以德日刑法违法性学说为视角》,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7、王充:《义务冲突三论》,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2期。8、张明楷:《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载《法学家》2010年第1期。9、陈璇:《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10、黎宏:《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11、黎宏:《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12、黎宏:《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13、黎宏:《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界限》,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1期。14、周光权:《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情境”判断》,载《法学》2006年第12期。15、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16、陈兴良:《正当防卫的制度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载《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2期。专题五违法性书籍专著:1、张明楷:《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贾宇主编:《刑事违法性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余振华:《刑法违法性理论》,台北元照出版社2001年版(现在已经有第二版,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10年版,阅读后发现内容还是有革新的,推荐新版)期刊论文:1、周光权:《新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2、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3、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6期。4、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5、张明楷:《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兼与周光权教授商榷》,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6、陈兴良:《违法性论的重塑——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7、陈兴良:《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8、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9、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10、黎宏:《结果无价值论之展开》,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11、黎宏:《法益侵害说和犯罪的认定》,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6年第6期。12、黎宏:《行为无价值论批判》,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13、黎宏:《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与展望》,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14、杜宇:《合分之道: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专题六故意书籍专著:1、袁宏山:《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陈磊:《犯罪故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李兰英:《间接故意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刘明祥:《刑法中错误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期刊论文:1、陈烨:《区分故意类型定罪问题之我见》,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2期。2、贾宇:《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5期。3、张明楷:《论具体的方法错误》,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2期。4、张永红:《概括故意研究》,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林维:《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协调适用——兼对晚近有关解释的批判解读》,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专题七过失书籍专著:1、苏雄华:《犯罪故事理论研究:基于心理本
本文标题:刑法总论专题参考书目及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3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