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教授简介
学院目前拥有院士五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博导10人、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中青年教师博士化率75%,其中包括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毕业的博士,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精英荟萃、实力雄厚、专业齐全、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凝聚力强、交叉协作、能打硬仗的师资队伍。一代又一代的水电人恪守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水电人特有的坚韧与执着,以及经验、智慧和力量的凝聚,延续着民族复兴、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功勋。张建云院士个人简介:张建云(1957.8.1—),水文学家。江苏省沛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96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水利部水文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兼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主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世界气象组织水文长期咨询专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文基础理论、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系统工程、防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其中,“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分别于2001年、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05年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1999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气候变化对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阈值及综合评价”2004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中组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王浩院士个人简介:王浩,水文水资源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基础理论和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研究成果:1986年参与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水库综合利用”专题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92年主持国家“八五”攻关专题“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该成果1996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5年起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重大专项“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成果1999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1996年起参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担任项目33个专题的技术总协调人,担任项目总专题“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研究”负责人,该成果2003年获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所著专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优秀图书奖;1999年起主持国家973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成果获2005年度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获奖人;2003年起主持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获奖人。期间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此外,还先后参与中国工程院全国、西北和东北水资源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担任课题技术负责人或工作组组长。2006年开始担任国家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973、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等多项研究,参与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与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在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与模型方法、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我国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实践和水资源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王超院士个人简介:王超,江苏省滨海县人。198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农水系,获河海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博士后,曾在荷兰、美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现任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教育部“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水利部和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流域及湖泊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科技研究及工程实践。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重大工程科技项目80余项,担任国家“973”计划“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全国水功能区划分、城市水生态建设、湖泊综合治理及流域河流生态修复等的应用理论、技术发明及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科技成果,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与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12项;先后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8项;发表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EI收录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第六届发明创业-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等称号。张勇传院士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席,男,1935年3月1日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动专业,从1957年至今在华中理工大学工作。张勇传院士长期从事水电能源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学士、硕士、博士,出版著作11种,发表论文100余篇,获重要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和部省级一、二等奖)11项(除一项二等奖排名第二外,其余都排名第一),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张勇传院士在水资源、电力、能源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他从50年代末就开始电厂经济运行和优化调度研究,于1963年编著出版了《水电站水库调度》一书,表现出优秀的研究才能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从70年代末开始,他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电力控制系统、规划决策与风险管理、水电站计算机控制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他主持和负责的“柘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首次提出的凸动态规划和水调对策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首次提出的传递相关概念及相应的判别准则以及RBSI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库群优化的“维灾”难题;首次提出的隐随机决策模式、洪水分型和分型归纳演泽预报模式,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他将水、电、能源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控制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AI、ANN、GA、Fuzzy技术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己成功地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应用成果,获得了8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国家科委己将其列入重点推广应用计划,电力部曾办研究班将这一成果向全国34座大中型水电站推广。研究成果:张勇传院士曾负责主持两项中—欧能源合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他多次应邀赴美、英、法.德等国短期讲学和合作研究。刘广润院士个人简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男,1929年生,天津市宝坻县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矿专1955—1957年间在原苏联水电科学院进修工程地质。历任地质部三峡队,北江大队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湖北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三峡省地矿局(筹)总工程师等职湖北省地矿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是:1、几十年来长期从事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是五六十年代三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负责人,在三峡坝址选定中起了关键作用,首先推荐并坚持选用三斗坪坝址,被国家采纳。八十年代以来任三峡工程科研攻关地质与地震课题专家组长,指导并带领完成坝区地壳稳定性、水库岸坡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等重大问题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三峡工程决策和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近几年又倡导、指导完成三峡水库移民环境地质研究。2、负责完成了成昆(北段)、襄渝(安巴)两大铁路干线的勘察,发现并成功处理了众多滑坡、泥石流危害,并提出多处重大改线建议,使铁路顺利建成,安全通车。对长江上的新滩滑坡作出了准确的中期预测和滑后复航的安全判断,大大减少了灾害损失。任国家重点防灾项目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防治工程指挥部技术副指挥长,主持制定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作为专家组长,为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基金项目(国家计委和地矿部主持)的全国数十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方案审定和技术咨询,取得显著成效。3、在岩体工程地质划分、斜坡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生成规律等方面有创造性理论建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长江三峡工程重大地质与地震问题研究》、《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国标)、《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技术指南》等书,并有专著《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概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光荣称号。吴中如院士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系主任,男,1939年10月生,江苏省宣兴市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改名为河海大学)。1988年1月至1988年9月,在葡萄牙国立土木工程研究院作高级访问学者。曾荣获水利部特等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主持和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左非1#~11#坝段、左岸厂房等安全监测工程项目,三峡大坝及基础施工期的正反分析模型,二滩大坝的在线监控及反分析等重大工程项目。研究成果:主要获奖项目:(1)“佛子岭连拱坝原型结构性态分析”,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2)“混凝土坝变形观测量的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一安全监测与预报”,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3)“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4)“龙羊峡大坝原型观测及反馈”,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5)“丹江口水利枢纽混凝土坝原型结构性态分析和反分析”,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6)“高坝安全监测及反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高拱坝原型安全监测、监控标准和反馈分析”,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8)“青铜峡大坝观测资料分析和结构正反分析”,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从1985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8名和硕士研究生26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102余篇论文,撰写5部专著和50多份科研报告。马宗晋院士个人简介:1933年1月4日生于吉林,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他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马宗晋是一位具有高度综合与概括能力的科学家。在和他的学生们聊天时,他曾风趣地说,他的生活经历同太阳的黑子活动周期好像很有些相似,每11年为一个段落,试着将他的科学探索与人生旅程归纳整理,果然
本文标题: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教授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