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关于张勋复辟时期民众的心态浅析
关于张勋复辟时期民众的心态浅析论文摘要:张勋复辟,亦称丁巳复辟,发生在社会新旧交替的1917年,是一次逆时代潮流而行的事件,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这说明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并深入人心。张勋复辟的失败是多种力量结合的结果,复辟时期民众的整体反应及所体现出的心态值得我们关注。论文关键词:丁巳复辟;张勋;民众心态关于张勋复辟,学术界有较多的研究,涉及到复辟失败后张勋的表现,革命人士反复辟的斗争,军阀与张勋复辟的关系等等。近年来也出现了对晚清遗老们的心态研究,反映了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期晚清遗老们的生存状况。关于丁巳复辟时期民众的整体反应以及所反映的民众心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张勋复辟在我国近代新旧文化交替激荡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一次逆时代潮流的事件。清室复辟活动由来已久,张勋在辛亥革命时曾被清廷任命为江苏巡抚兼属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他以徐州、茺州为老巢,全力扩充其辫子军,为复辟清室做准备。在张勋复辟之前,1913年发生了几度欲施未行的“癸丑复辟”。这场复辟阴谋主要有溥伟等前清遗老和张勋、冯国璋等北洋将领策划。但他们各从自身利益出发,即密谋勾结又互相倾轧,遂使阴谋破产。阴谋破产当然有组织者自身的原因,但更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所决定的。同样,张勋复辟也难以逆转时代前进的车轮。张勋复辟如同儿戏一般,遭到人民的反对。在复辟时期,人民的心理是复杂的。一、反对复辟社会发展到1917年,经历了辛亥革命的的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与革命的观念已经在一定上得到了传播。中国社会环境的剧变,引起人们社会心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先进的革命志士身上,也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的清廷内部成员身上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恢复清王朝的统治,是必然为民众反对的。复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坚决进行反帝制的斗争。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坚决反对帝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就普通群众来说,同样对张勋复辟抱反对态度。义军自从与张勋的军队开展以来,屡获胜利。张勋的军队退至丰台,张勋急开拔驻扎天坛之军队两营,驻往战地抵抗。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张勋还不忘铺陈排场,“该军队起队之时,号声大作,军乐齐鸣,所过之地,行人辟易。”有民众讥讽道,“我只道是哪家大出丧,原来是辫子军出兵打仗,我怕他有命去没命回哩!”不仅如此,“此后凡辫子兵开行一次,北京都人士皆谓其出丧一次云。”在复辟初始,发生了颇有趣味的一件事,“实行复辟第二日,土木工人等撤‘中华门’换为破旧‘大清门’后,工人等即将支搭架子之木杆放置于该门之左右,始终并未搬回。”等到辫子军投降、张勋逃跑之后,又“撤‘大清门’换为‘中华门’,而支架搭子之木杆,仍是初次支搭架子之木杆未搬回者。”对于此事,好事者多有议论,有的人说工人有先见之明,知道不久后还要将中华门再换回来;也有人说是工人懒怠成性所致。姑且不论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这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原因所致,我们都可以看出复辟在当时并没有被民众当成一个严肃的事件。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按常理来说,复辟是比较容易得到满人的响应的。然而,情况也不尽是如此。自张勋倒行逆施,实施复辟以来,“满人之有世界知识者,无不私忧窃叹,甚或慷慨愤激,痛骂辫帅。”在旗民泣告同胞书中写道:“逆贼张勋,野心不死,再倡逆举,死我旗族。”张勋复辟的主体是宣统,但是宣统帝及清室的成员对复辟也是不情愿的。不过是迫于张勋之威逼,不得已而为之。“清室逼于张勋之要挟,收回政权情知重违民意,必招祸端,两太妃与宣统帝终日哭泣。”在战争开始后,张勋派人到宫内阻止清帝出宫。对于张勋的行为,连清廷宫内太监也难容忍,“清宫太监等莫不大骂张勋,祸害清室。”张勋之复辟行为连清室的支持都得不到,其不得人心之甚,由此可见。曾经支持袁世凯复辟的阎锡山对张勋复辟也是反对的。阎锡山在袁世凯复辟时惧怕北洋势力,为保护自己的权位而依附袁。辛亥革命之初,不仅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抵挡不住袁世凯的强大势力,当时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也不得不让位于袁世凯。惯于见风使舵的阎锡山不会与袁世凯作对。另外,阎锡山留过洋,知道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制度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因此要把国体倒退到封建的清王朝的统治,阎锡山当然是不答应的。段祺瑞为了达到自己争夺权力的目的,初始是支持张勋复辟的,当他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的目的达到后,即通电全国讨伐张勋。并得到了湖南、湖北、直隶、山东等省的支持,曾经和张勋相约复辟的各地方军阀,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观风向以定舵,大部分则随段讨逆。二、支持复辟改朝换代之际,君臣之义、道德操守对于旧臣来说,是人人都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晚清遗老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虽说是自遗于世,却又很难忘情于现实和对先朝的追恋。渴望恢复故国的中兴情结是萦绕他们在“新朝”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当认为各种条件因缘成熟时,谋复故国便成为促成他们再入世俗的最佳动机。张勋复辟是图谋恢复清室江山的具体政治运作,当时著名的前清遗老几乎都与闻其事。“复辟旨下,热衷者纷纷入神武门、宫门请安并谢恩。”如端绪、江朝宗、梁敦彦、王达、雷震春、吴炳湘、章梫、陈毅、黎湛枝、康有为、杨寿柟、陈曾寿等若干人,“莫不翎顶袍褂,花衣数珠,行三跪九叩典礼。”最有趣的要数杨寿柟,本为民国财政次长。伪清复辟后,杨献媚张勋,遂得度部侍郎之职。于是前财政次长与现在度支部侍郎并用,真是滑稽之极。复辟后一班无识之满员,皆欢天喜地,设宴庆贺。复辟三日,一般旧官僚,指日弹冠相庆。于是消失了六年的翎顶,又大出风头。这之中当然有真正忠于清室的、顽固的晚清遗老,劳乃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劳乃宣是晚清的老翰林,极其顽固。民国成立后,匿居青岛无所事事。但其“日必念八股制艺数十遍,及写白纸十余行,无间寒暑。”因为伪清授予他法部尚书一职,于是购得《大清律例》一书,终日诵读,惟恐人讥他不懂法律。在被人劝告应该参读民国新法律时,还振振有词道:“大清帝国自然用大清法律,此外我不欲观也。”可谓真正忠于清室、真正晚清之顽固遗老也。三、以自身利益作为标准,随波逐流伪民政部尚书朱家宝,接到清廷的御旨后,欣喜若狂,老泪横流。然而,朱家宝因数年以来不习跪拜,又急于入京就任,于是“每日操演,自朝至暮,跪必数十起”。在朱家宝准备启程进京时,得知段祺瑞于天津誓师讨逆,事情终止。而且朱家宝直隶省长之职也难保,他“终日以泪洗面,又大骂复辟误我不止”。七月六日,朱家宝给其京中友人一电,大意是说他已经与段祺瑞采取一致之行动,绝不来京就职。曲意媚段,希望能保全其直隶省长的职位,被段祺瑞冷语讥讽,加以拒绝。其小人之嘴脸,可谓无耻之极。朱家宝的行为在晚清部分遗老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未必就是渴望清朝复辟,其所盼望的无非是能否做官,自身的利益是其衡量社会的标准。复辟时期,不少人还寄希望于外国的调停。对复辟派来说,沙俄、德国是他们的靠山。宣统帝也派人至荷兰公使馆,向外交团声明,称复辟纯出张勋所为,与清室无干。可见复辟时期人们的心态是很复杂的——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复辟的失败,说明帝制复辟已在中国失去了市场。
本文标题:关于张勋复辟时期民众的心态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8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