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理论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空间问题,古典区位理论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空间配置的研究,古典区位理论揭示了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规律。同时古典区位理论对区位的分析主要是一种局部的、静态的分析,缺乏全视角的动态分析,忽略了技术进步对费用的影响。该理论多采用完全竞争市场、收益递减、完全理性人等理想假设前提,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出入,实际应用性不强。三、近代区位论(1)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克里斯泰勒于1932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他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他从中心居民点、城市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出发,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一规模的空间关系,将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形象地慨括为正六边形模型。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2)市场区位论(廖什)廖什于l940年发表的《经济区位论》继承了克里斯泰勒的市场空间结构思想,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构建了市场区位及市场网的理论模型:他提出生产和消费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生产者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利润,而最低成本往往不一定能保证最大利润。因此,正确的选择区位是谋求最大市场和市场区。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管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开辟了从消费角度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近代区位论在这种状态下出现,弥补了古典区位论的不足,更加具有实用性。四、现代区位论195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方面的问题。区位布局的目的是寻求经济活动的部门结构和空间布局最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态相协调,使区位理论研究进入到现代区位理论研究阶段。以爱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现代区位理论随之形成。他们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投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市场学派市场学派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其理论核心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该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两类。2.行为学派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和由其决定的人的行为当做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一学派重视心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张寻求最满意的区位而非最佳的区位。3.计量学派计量学派的理论核心是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区位选择研究,以保证工业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和精确性。计量学派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4.社会学派社会学派的理论核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其特征是把政府及其政策作为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5.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理论核心是空间区位发展的阶段性,其特征是把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分析区位的选择。其基本思想是:前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6.新经济地理学派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起的聚集经济、递增收益、规模经济性、外部性或者说溢出效应(如技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等。传统的区位理论侧重于工业区位,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将工业区位理论延伸到办公区位、零售区位等。五、总结区位论发展各阶段: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两种近代区位理论主要指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包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等,随着外部性、聚集经济、规模经济等概念的引入,新经济地理理论形成。从古典区位论到近代区位论再到现代区位论的发展历程,是对古典区位论的假定条件不断放宽,使其更能在一般的条件下较为准确地解释现实经济,从而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现代区位论不论是在微观方面或宏观方面,都对古典区位论进行了拓展。它在古典区位论的基础上,放宽某些假设条件,推动对区位选择的研究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发展,使其更接近现实经济情况。在现代区位论理论模型中,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交易是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均衡,当经济偏离了原有均衡状态时,市场经济体系会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参考文献:[1]李茗芳.近20年来产业区位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保建.企业区位理论的古典基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体系述评[J].人文杂志,2002.[3]石虹,曹钢跃.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陆满平.区位经济理论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2).[5]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4.[6]赵庆海,侯宪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综述[J].理论学习(山东),2005.[7]郑春.区域理论:回顾与前瞻[J].经济论坛,2006.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0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