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一单元第1、2、3、4课第二周第一单元第5、6、7、8课第三周第二单元第1、2、3、4课第四周第二单元第5、6、7、8课第五周第三单元第1、2、3、4课第六周第三单元第5、6、7、8课第七周第四单元第1、2、3、4课第八周第四单元第5、6、7课第九周至期末结束期末及毕业总复习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放大镜【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二、探究过程1.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2.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3.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3)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教师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1.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等。2.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四、小结1.4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1.5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学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2.怎样放得更大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3.做个简易显微镜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1.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教学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1.引入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2.提出问题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1.7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学生准备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二、交流会前的准备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1.8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二、资料交流会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四、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
本文标题:六年级科学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