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关于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是否应该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研究1.谢富胜《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2.田乃信《论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36卷第2期3.赵茂林《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探讨》2004年第2期4.姚伟、刘艳丽《资本论中生产性劳动的界定》《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5.巩建华《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都创造价值》《探索与争鸣》2003年11月6.穆延奎《试析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观》《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丛松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2月8.马桂云《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9.唐任伍、吴文清《论生产性劳动》《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10.李彦《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11.仲伟富《关干非物质领域的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思考》《攀登》1997年第3期12.谭华辙《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13.魏民《论创造价值劳动的一般规定性与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当代财经》1997年第7期14.杨宝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6月15.王华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力劳动的统一》《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1期16.汤在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学家》2003.217.仲伟富《试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学术论坛》1996.318.黄莉伟《论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月19.卢小珠《非直接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吗》《桂海论丛》1997年第3期20.张远秀《论生产性劳动的外延》《安徽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21.张昆仑《对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问题的新认识》《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22.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11期23.石霞《试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5月24.赵有信、陈宝松《生产无形商品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1月25.李明章《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五个问题》《民主》2007年7月26.赵有信《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攀登》2002年第2期27.张洪武《马克思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及现实意义》《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5月28.吴代亮《关于非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劳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29.肖德《论斯密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30.王述英《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拓展到服务生产》《天津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31.汪建《论非生产性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月32.赵海东《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关于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是否应该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研究观点摘录一、有关生产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区分生产劳动是和资本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那么非生产劳动就是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那就是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当然也包括同那些靠资本家的利润存在的不同项目,如(利息和地租交换的劳动)”。马克思强调指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即特殊的使用价值)本身毫无关系,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是把客观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把客观劳动条件的所有者转化为资本家的劳动,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是表现劳动能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关系和方式的一个范畴,是资本主义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关键在于用来交换的劳动是否改变了交换双方现有的经济关系。------谢富胜,《论生产劳动和非产劳动》,《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非生产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社会有形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社会无形财富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和产品的实现形式、产品的交换方式相联系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都可以是形成价值的劳动,也可以是不形成价值的劳动。------田乃信,《论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36卷第2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商品生产劳动,着重是指物质生产过程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这是因为当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主要是机器大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因而他主要论述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并且他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非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前者决定后者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尤其决定着劳动力由前者向后者转移的比重。我们认为,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由劳动领域和劳动对象的不同而带来的区别。因此,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和劳动力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赵茂林,《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探讨》,2004年第2期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存在于机器大工业生产中,而在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特别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个部门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于成长时期,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这个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中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较起来实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置之不理”,因此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性劳动的具体内容时就有理由把后者暂时的舍掉。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迅速发展,社会拥有生存资料的大幅度增加,人们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精神产品和劳务的需要逐渐增多。自马克思做出非物质生产领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微不足道”的论断以后一百多年来,主要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代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含义。------姚伟、刘艳丽,《资本论中生产性劳动的界定》,《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生产劳动不过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和方式的简称。”这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和界定,恰恰表现了那种“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的社会形势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拉动的根本标志是劳动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具有的社会规定性。马克思的论述反映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巩建华,《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都创造价值》,《探索与争鸣》,2003年11月笔者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马克思认为劳动被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不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而是从劳动的社会形式得出的所以那种认为“马克思界定的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比较狭窄仪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以及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运输业、邮政电讯业、商品仓储业和维修业等服务业部门的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的主体思想。第二,马克思是在资本关系范围内区分劳动的,因而,他关于劳动区分的依据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劳动,至于非资本主义劳动如何区分还有待进行理论探。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自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即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自接同收入交换的劳动即为资本家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者的劳动。------穆延奎,《试析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观》,《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是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第二,根据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否直接生产剩余价值一也不是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全部标准。第三,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直接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但是能赚钱。应该说,这也是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丛松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2月在商品生产条件下,投在创造、保存,转移使用价值方面的劳动,由于同时增加、保存或实现了使用所承担的价值,所以这样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反之,为了使已经形成的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进行的劳动,不再与使用价值有任何关系,因而花费的劳动不能凝结于其中形成新价值,所以是费城产劳动,已上是马克思从商品生产一般之角度论述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一统一体,因而概括地讲,兼与使用价值及价值有关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只与商品价值形态变化有关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马桂云,《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则是“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同一种劳动可能为生产性劳动,也可能为非生产性劳动,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本身,同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这种区分毫无关系。------唐任伍、吴文清,《论生产性劳动》,《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过去人们总认为第一种劳动刁是生产性劳动。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生产涉及到非物质生产时,不再依是否有有形的物质劳动产品的出现为标准来判断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某些非实物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同衣、食、住、行那些必须的消费品一样的重要。教师、医生、演员、服务部门的大部分服务人员的劳动都是能够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劳动,都是属于生产性劳动。------李彦,《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与劳动的具体形态、是否生产物质资料完全没有关系,也就是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毫无关系。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斯密对生产劳动下的两个定义作了分析和评价。斯密对生产劳动有二重解释:一是把生产劳动看成同资本交换的劳动,二是把生产劳动看成为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马克思赞成斯密的第一个定义,认为它触及了问题的实质;对第二个定义,马克思认为它“超出和社会有关的那个定义的范围”,和第一个定义相矛盾,因比应采取第一个定义。同时,马克思也无情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把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看成生产性劳动的谬论。------仲伟富,《关干非物质领域的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思考》,《攀登》,1997年第3期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如何创造价值马克思说过:“对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像亚·斯密那样按苏格兰方式去理解。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来看,说商品是劳动的化身,那仅仅是指商品的一个想象的即纯粹社会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和商品的物体实在性毫无关系。”我们认为,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关键并不在于劳动是否生产有形产品,而在于所耗费的劳动是否创造了使用价值,并且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创造了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即使他不制造任何具有物质实体的产品,他的劳动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承认,从而形成价值。可见,借口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创造物质产品而把它们统统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谭华辙,《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第一个定义,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是非生产劳动。但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物质生产部门不一定创造价值,而非物质生产部门并不一定就不创造价值。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常识,我们都知道,当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换时,只是单纯的
本文标题:关于关于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是否应该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