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讲座提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农业生产显著提高粮、棉、油主要农产品供给显著提高:2009年全年粮食产量10,600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比1978年增长65%左右;棉花产量710万吨,增长2.5倍;油料产量3,049万吨,增长4倍;肉类总产量7,500万吨,增长5倍;水产品总产量5,120万吨,增长9倍。其中,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即种植业,种植业即粮食的”的状况。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50%,下降了30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3.5%、30%和9%。种植业内部: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人均纯收入(元)23662476262229363255358741404761增长幅度(%)4.24.84.36.86.27.49.58.0表1新世纪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0102030405060708090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7AgricultureNon-Agriculture表2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与非农业比例表31978-2007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05101520253035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按国家贫困线标准按世行标准:US$1/day(inPPP)农村民生得到改善硬件建设上:水电路气房(农民的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民住宅建设);软件建设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生活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国家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20多倍,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的76.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04.28亿元,增长5.6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农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313.44万公里。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发电能力1367万千瓦,是1978年的6倍;农村用电量5510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21.8倍。2007年,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已达98.4%,比1983年提高1.9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发展:1.5亿农村两免学生;7.3亿新农合;3566万低保等。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基本经营制度:废除公社制,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基本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农业支持制度: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建立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城乡统筹制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内部因素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有限,有的不足1亩,甚至低于生存性的0.8亩世界警戒线;不仅如此,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年减少400—500万亩,即年下降0.3%的耕地。水资源短缺,30%的水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1%,每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名牧业技术人员。产量偏好型的农业技术进步取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组织制度残缺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制度存在缺陷农民自组织化程度低土地制度不健全产权残缺承包固化经营分散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目前,4.9亿农民中,文盲7.5%,小学29%,初中50%,高中及以上仅有13%。农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转移到非农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别为23.5%、62.9%、10.2%,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占总量的12.7%。这样的基础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不仅制约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给城市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农业结构与农产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不适应生产结构单一加工增殖程度低流通服务水平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营养价值与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散耕、散养带来的质量控制困难,农药残留超标,外部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偏向;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城市居民大多数实现了小康,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水平较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用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但对农民来说却是件严峻的事情,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虽然在提高,但用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却在迅速下降,这使得扩大农产品市场变得相对困难。严重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因素一是由于消费农产品的城镇居民群体比重太小,没有改变多数人生产和提供农产品、少数人购买和消费农产品这个局面,农业生产一发展,农产品市场就饱和;二是由于城市化水平不足,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发挥不充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就缺乏条件,农民就转移不出去。而50%的农民只创造15%的GDP,或者说50%的农民只分享15%的社会财富,农民注定是穷的。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因素这是一个以资本和技术更多地替代劳动的阶段,这种替代首先传导给城市职工——下岗职工增多,再次传导给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创业形成压力。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现象在乡镇企业中同样发生,就业增加困难。目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仅相当于1995年的水平。加入WTO产生的影响一是加入WTO后,以粮棉生产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受到直接影响,而有价格优势但缺乏质量优势的畜牧、蔬菜园艺业,短期内难以扩大市场份额,难以增加收入二是加入WTO后国内农技推广、贮运流通、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逐步开放,加上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乡镇企业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加入WTO虽然会给城市等其他行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由于城市职工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农民则较难从中获得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思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重要举措培养新型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主要从事现代农业及其它产业,并进入市场追求效益具备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技能、知识和智慧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能与其它社会群体、政府平等对话,维护自身利益,又能自律具有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对人对事公平、公正、正义;具有开放性,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积极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待;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趋向于有计划性,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守时守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服务业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制度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认识(摒弃误区)“过时论”: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的大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同样应该让位于个私和民营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无需论”:认为新农村建设资金不需要通过村级集体经济也能得到解决,其理由是农村公共产品是由政府与村集体提供,其中政府承担部分,可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来提供;村集体提供部分可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来解决;此外,工商业主、企业等社会各界也会加大投入共建新农村。“无用论”: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小,无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必提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发展农村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上。“无路论:认为自推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农村集体土地该分的都分到户了,一些集体有形资产按农民要求能拆分的也都拆分完了,加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限额且有事难议、议而不决的现象普遍,发展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都不具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找不到支撑点,缺少门路。深刻领会“两个飞跃”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1990)过程中的条件: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深化对“集体经济的内涵与功能”认识非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办企业,而是在村范围内,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所创办的多种形式经济组织。新形势下的集体经济,其核心功能应该是为村民生产、生活服务提供坚实经济基础,体现其社会化服务功能。拓宽模式资源依托型: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潜力,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产经营型:充分利用部门、企业结对帮扶优势,选准位置、确定规模、围绕需求、严格标准,建设能带来稳定租金收入的厂房等村级固定出租资产;清理、维修、盘活村级现有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产业服务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地特色农业、土特产品等优势,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通过完善“龙头+农户”组织、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项目孵化型: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开发旅游、中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借助项目带动,不断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提升主体已有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连接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培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素质完善机制制度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政策保障制度:财政支农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保险制度机制构建用人机制:培养与引进村
本文标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