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减数分裂复习课(论文资料)
1减数分裂一轮复习如何上?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两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也是高考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内容并长时间记住,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最重要。我认为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上,教师应该重视核心概念、构建概念图和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加强理解,这样才能达到长时间记忆的效果。下面就减数分裂的一轮复习如何上的问题来谈谈我个人一些的看法。减数分裂这一课内容首先概念多,其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学生学得很累但一直掌握得不好,很多学生难免会出现抵触情绪。因此,要上好这堂课,就应该重点突破核心概念,构建概念图和进行模型构建。减数分裂涉及很多新概念: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这些概念多也容易混淆,画概念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画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围绕精子形成的过程图(多媒体),要求归纳各时期的细胞名称。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精子形成不同时期五种细胞名称的概念图,零碎的知识点开始有了初步的有机结合,机械的记忆灵活化。1个精原DNA复制1个初级2个次级4个精4个细胞精母细胞精母细胞细胞精子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能初步的认识减数分裂的大概过程,也明确了这几个概念的关系,这时候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精子形成过程相关内容,了解各时期的特征,并把相关的概念圈出来。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我将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动画,并结合各个时期的图像讲解相关概念。(如现以4条染色体为例,精子的形成过程主要图解是这样的)2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如图中A和B,C和D为同源染色体,A和C、A和D为非同源染色体,总结归纳:同源染色体的特点:(1)形态、大小一般相同;(2)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3)能够进行联会产生四分体2、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如图中,1和2,3和4为姐妹染色单体;1和3,2和4,1和4,2和3为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3、,如图A和B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和D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联会的结果是形成AB整体,具有四个姐妹,这样的一个整体叫四分体,如,CD也是一个四分体。4、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中会出非姐妹染色单体现局部交叉互换,如图,1与3发生交叉互换(强调:发生交叉互换的对象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针对练习通过以上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也比较清楚了,接下来还要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我的方法是,重新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动画,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以4条染色体(含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的精子形成过程图,如图3分别请几位同学来描述各时期细胞名称以及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适时的进行点评,统一学生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卵细胞形成图解,引导学生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卵细胞形成不同于精子的主要是在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会出现不均等分裂的现象,此外1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4精细胞,而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弄清楚了两者的区别以后,我让学生以4条染色体为例画出卵细胞形成的图解,再收集学生画的具有代表性的图进行展示,好的给予肯定,不好的及时纠正,这样能够统一学生的认识,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我会进一步提出:请同学们比较分析图解,找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变化的规律。目的通过建立数目规律变化的数学模型,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概述染色体、DNA数目规律变化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目之间分别存在1:2和1:1的关系。此时,我将继续提出“为什么染色体和DNA会存在这两种比例关系呢?”。学生通过“精子形成过程图”马上能发现这与染色体的行为有关。于是让学生完成表格(如表2),构建物理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抽象的现象通过模型的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了解染色体和DNA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使原来容易相互混淆或遗忘的知识,有效且轻松地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掌握。(表2)根据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数据转换成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如图1、图2)。4图3自己完成定横纵坐标点,再完成染色体、DNA的两条曲线,归纳出染色体:DNA=1:2及1:1.的时段。
本文标题:减数分裂复习课(论文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0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