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高三·历史卷(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英国向来是以‘无血革命’自夸的国家,他们以宪政的天才来顺应世变,求得一个无血的社会革命。”材料主要是在称颂A.英王能够顺应世变而推行宪政B.英国人向来反对暴力式的政治革命C.英国是启蒙思想最好的实践者D.光荣革命实现了向宪政的和平过渡2.1689年、1701年,英国先后颁布《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明文规定政教分立,国王必须由新教徒担任。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杜绝了天主教在英国恢复B.防止宗教影响国家的政治C.确保国王由资产阶级成员担任D.以法律保障资产阶级革命成果3.17世纪未,英国一刊物针对某政治事件评论时说:“君主主权原先是上帝赐予的,现在则被认为是人民授予的。”此评论主要针对的是A.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制度B.责任内阁导致了权力上的“虚君”C.以法律形式确立主权在民原则D.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权利4.观察下列英国议会改革的重大事件列表。表格反映的主要趋势是1867年、1884年一再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1872年议会通过秘密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志1883年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1885年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A.英国议会选举限制不断降低B.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统治权C.英国议会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英国最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5.有政论杂志刊文称:“在(英国)威斯敏斯特的议会大厦里,议员们来这里不过是和老朋友见见面,或是和敌对政党议员们相互炫耀自己的幽默感……这样的你来我往,除了把议会全场逗得哈哈大笑外没有其他用处。”这说明A.议会成员缺乏行政才能B.议会不再拥有国家权力C.议会已完成了立法任务D.民众对议会的怨气增加6.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这说明当时英国A.君主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代议制的基本形式发生了变革C.工业革命改变了政治力量对比D.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7.1786年,詹姆斯·麦迪逊在给乔治·华盛顿的信件中说:“当前宪政的弊端实在是太严重了,以致不少人对共和政体感到失望,希望转而建立‘不损害根本原则的稳定政府’,也就是君主制。”此观点实际上反映了A.共和政体不适用于独立后的美国B.美国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政体C.美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D.联邦制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8.右面是一幅有关美国政治体制的漫画。此漫画旨在说明A.美国的政体中议会地位最高B.美国实际上实行政治独裁统治C.美国三权分立只是一种形式D.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且不可割裂9.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如下:“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序言-2-A.表达了该宪法的宗旨和目标B.赋予了美国国家主体的权力C.阐明了制定宪法的理论依据D.确立了美国实施联邦制的立场10.法国从1873年5月24日梯也尔下台到1879年1月30日格雷维当选总统,6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A.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B.君主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得到缓解C.1875年宪法较好地达成了共和目标D.法国君主立宪派在政坛上基本消失12.有人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不是制宪会议或者国民议会的成果,而是一系列战争胜利的产物……它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俾斯麦的意志”。由此可见,1871年宪法A.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B.具有鲜明的民主政治特色C.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D.规定国民议会掌握立法权13.英国军官宾汉所著《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描写:“现在趁战争还没有真正发生以前,迅速通商。我方又获悉了中国人在临珠江的许多房子后面正在秘筑炮台,把在佛山所铸的大口径大炮运了过来,架立在炮台上。渔船已经都集中在澳门内港。”这段描述可以说明A.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B.英国商人不愿发动战争C.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D.中国军民做了战争准备14.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评价的领事裁判权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5.《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论述“中国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文中的“中国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16.右图是太平天国所铸造的钱币,其币文中以“囯”字取代了“國”字,意为王居其中。此细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人A.深受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B.要推翻清王朝的宏大志向C.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强决心D.尝试进行文字的简化改革17.右图是1901年英国PUNCH杂志上登载的一幅题为《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清政府借款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出A.八国联军发动战争是为了对华贷款B.20世纪初中国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C.八国联军因没能瓜分中国而“忧伤”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18.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在《仰天》一诗中写道:“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病久忍摩新髀肉,劫余惊抚好头颅。筪藏名士株连籍,壁挂群雄豆剖图。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闾阖拨云呼。”对此诗写作背景表述准确的是A.甲午战败,举国悲哀B.维新受挫,忧国忧民C.列强群至,瓜分风起D.义和热血,抗敌卫国19.某一时期,法国驻华公使在给法国外交大臣的报告中写道:“直隶的骚乱因为宫廷内部的争执与阴谋而变得复杂化,这使暴乱得到增援……那里的外国人、海关人员、传教士、领事和使馆遭到不断的进攻。”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A.对外妥协使清政府民心丧尽,几近崩溃B.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交织-3-C.各种力量在反抗外来侵略上达成一致D.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策略发生了改变20.“辛亥革命的那一刹那,在短短的120天当中,中国发生了许多陈胜、吴广时代,黄巢时代,李自成时代,洪秀全时代没有发生过的事,就是尖锐对立的双方可以坐下来,用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政治的出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材料中的“方式”A.有利于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B.推动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C.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有利于传统社会的彻底改造21.孙中山说:“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手段单一B.反动势力强大C.反帝与反封建未结合D.革命力量弱小22.有一幅反映1919年时政的漫画:一位穿古装的阿瞒(三国时曹操的小字称阿瞒)正在宴请一位穿和服的日本人,日本人拿在手中的食物上写着“山东”二字。此漫画A.旨在揭露巴黎和会的非正义性B.号召国民觉悟,反思传统文化C.配合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D.以“阿瞒”来讥讽日本侵略者24.1938年5月23日,美国《生活》杂志报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下列对“转折”解说正确的是A.中国抗战将进入相持阶段B.美国由“中立”转向支援中国抗战C.日军疯狂进攻势头被遏制D.台儿庄战役在抗战史上有重大意义25.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D.徐州会战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不同的等级应掌握不同的权力,而且不同等级的权力应当相互牵制和平衡,以防止某一等级垄断权力,谋求排他性的利益。……在美国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意义,从保障不同等级的权力均势转化为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所做的“制度创新”。——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材料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分权的形式将国家权力分配到不同的机关,三机关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但又保持梗概利益的一致性……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权力滥用和集中,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的制衡造成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等。——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分权与制衡方面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还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6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利与弊。(6分)-4-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1895年《日本,巨人杀手》(中国巨人图21898年《拆毁中国长城》(英、德、已经被矮子日本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法、俄、日等国正在拆除中国长城)材料二“因天主教并耶稣教堂,毁谤神圣,上欺中华君臣,下压中华黎民,神人共怒……”帝国主义侵略者这种在中国的“无法无天之行为”,至今已“四十余年”了,“中国洋人到处行”,如今竟然强迫中国同他们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准备瓜分“割据”中国了。——整理自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材料三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容闳(1901年)(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两个事件间有何联系?(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4分)(3)材料三中作者对义和团持何种态度?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本文标题: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4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