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
1抓质量促效益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连云港市初中课程改革第一轮总结暨初中教学质量分析连云港市教育局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我市于2004年6月28日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总结交流两年来小学实验区和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启动了初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至今走过了三年的课改历程,完成一轮的课改实验工作。课改之初,我们满怀着兴奋和忐忑、热情与期待;课改之中,我们奉献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智慧与创造。三年的课改工作回顾三年来,全市初中课程改革工作紧紧围绕着“抓质量、促效益”这一中心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方针,服务于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着眼于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提高实效,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考试和评价改革、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与管理取得了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跟进”,全力提升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国家颁发的各项课程政策,行使有效执行和合理建设新课程的能力。”并且“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与卓越的明显标记。”为此,我们自2004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始终以提2升执行力为抓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跟进,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1.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课改运行系统的速度。“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市教育局先后建立健全了课改例会制度、课改月报制度、课改督导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改联络员制度等一系列常规制度,为提高我市初中课改的运行系统的速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此外,赣榆县建立了课改实施调研制度、灌南县建立了机关工作人员挂钩联系校制度,海州区建立了“一线两包三保”制度等,所有这些均为县区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2.落实“五训机制”,提高课改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执行者之一,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为此,我们以“教师与课程改革共成长”为口号,以“五训机制”为抓手,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素质和能力。课改之初,组织骨干教师通识培训;课改之中,组织课改年级教师进行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同时,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培训。三年来,组织大规模培训活动7次,聘请省、市学科专家共作了209场(次)讲座,近8000多人次的参加了市级培训,先后投入资金30余万元。各县区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工作。赣榆县立足“以研代训”,对参加县级培训的教干和教师作了“五个一”的规定;灌云县从对校长“以课代训”抓起,举办了两届校长优质课评比;东海县2006年暑假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考代训”,初中各学科有2310名教师参加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和全县“以考促学”考试;灌南县较好地组织了“以会代训”,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灌河潮”大型教科研培训活动,培训教师5000人次。事实说明:三年前大量教师的外流形成我市初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但三年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市、县、区、校强力抓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3.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提升课改执行力的文化内涵。利用地域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优势,从加强学科课程建设着手,努力构建“三级课程”体系。一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3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新海实验中学的“青少年海文化研究”、灌云实验中学的“古诗词导读”、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的“英语口语交际”、东海实验中学的“水晶系列研究”、灌南县汤沟中学的“名镇文化”、西苑中学“象棋的棋趣、棋技、棋艺”等校本课程。二是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课改中的一个难点,但我市的大部分学校还是利用综合资源,开设了较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东港中学的“山文化、渔文化”、云台中学的“云台乡中草药探究”、新坝中学的“新坝地区民俗调查”、赣榆县柘汪二中的“剪纸、泥塑”等活动课程,定时开展,并且有一批质量较高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连云区还加强了活动课程的基地建设,建立了“连岛海洋文化基地”以及“宿城文化基地”。二、变“结果评价”为“过程管理”,着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实质是一个“地方化”的政策执行设计过程,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则是成功执行的关键。早在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就确定“评价”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中心环节,采取变“结果评价”为“过程管理”的方式,在“综合素质评价”、“纸笔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了符合市情特征的“评学”、“评教”、“评管”的崭新评价系统。1.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我市部分县区、学校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选择、使用方法和展示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各具特色。如新浦区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积极推行学生成长记录册、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制定了符合各学科要求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海宁中学、东港中学等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发展周评价方案》等。2.实施纸笔评价改革。作为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的纸笔评价,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纸笔测试,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改4革方向。为此,实施课程改革的这三年,我们每年在学期末都对全市初中的课改年级进行调研测试。实践证明,我们组织的调研测试,充分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作用,具有鲜明的新课程的导向功能,为实施07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3.探索“评教”、“评管”的实施办法。一个好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有效的学校评价会促进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此,我们在“课堂效益年”活动中启动并实施“立体评教”工程,积极构建学生测评、教师互评、专家评教三级评价体系,“立体评教”的实施办法即将出台。同时,《连云港市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也正在酝酿之中。各县区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评教”、“评管”办法,如灌南县研究制定了《灌南县中小学2006-2007学年综合质量评估方案(试行)》,从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社会公信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了学校评估的目标引领和导向作用。4.构建“初中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体系。列宁曾说过:“信任固然好,监控更重要”。为此,从2004年起,我们就制定并实施了《连云港市初中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方案及实施细则》,市、县(区)教研室联动对全市所有初中校实行“拉网式”的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为最大限度发挥视导和过程监控的功能,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革过程监控模式,邀请十所联动初中的领导和教学骨干广泛参与,使视导和过程监控既有诊断和指导作用,又有学习和交流功能,同时,评估总分从最初的40分扩大到70分。实践证明,此项措施对促进全市初中实施新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5.推进中考及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中考的改革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2000年的中考开始增加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其次,进一步改革纸笔测试的方式、方法,进行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今年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体育教学的意见,将体育测试的30分纳入中考总分;第三,政治、历史学科实实行开卷考试;第四,中考命题的5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五,逐步调整了中考试题的试卷分值、结构和试题数量,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应有的水平;第六,中考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四星级高中20%的招生指标,根据初中学校毕业生数、办学水平等情况,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考生享受到这项政策的阳光雨露。6.不断完善综合评估的实施办法。今年的综合评估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结果性评比中,加大了合格率的权重,减少了低分率的权重,并且将优秀生、合格生的评价放在全市的相对位置上进行评价,每所学校的评估总分均不超过300分。按城镇和农村、公办和民办采用分类别、分层次、分属地的原则进行评奖,其目的是面向所有学校,构建一个更加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优质生源学校不靠生源优势,薄弱学校不失去竞争的信心,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求得全市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三、变“居高临下”为“深水作业”,大力创新教研的工作方式课程改革目标的准确性,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效性,课程改革中制度的高效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的科学性等,都要有科学研究来保障。因此,提高科研的效益,用科研来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课改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我市以“研”为教师专业的成长点,努力为教师发展构筑“脚手架”。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职能,提高引领的效果,各级教科研部门、教研组进行“深水作业”,摒弃居高临下的教研之风,不断地创新教研方式。1.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出台了《连云港市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各县、区、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还出台了《连云港市校本教研合格校创建标准》。重在引导学校对照标准,有效地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赣榆县塔山中学,用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问题累积制度、评价奖励制度、领导管理制度来构建校本教研。另外,市外国语学校建立“新课程交流研讨专题网站”、灌南县实验中学实行“三次备课”、赣榆县实验中学成立学科研究室6并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海州实验中学实行的“主备课制”、灌云县伊山中学每周二下午的一个小时校本培训等都是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为进一步深化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相互交流,展示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成果,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有序开展,三年来举行新课程会课活动10余次,展示300余节研究课,5000余人次参与了听课与评课。特别地,为展示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深化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我市于2006年12月,开展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百节好课展评活动,在此基础上,编著的《新课改后理念时间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初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与点评》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县区、各学校还还定期举行“新课改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是赣榆县实验中学从2004年秋季开始,每学年都要开展“新课改探索与实践开放周”活动,外国语学校至今不间断地编写“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录”、海州实验中学完成了《我的课堂追问》以及《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两本教学反思性文集等。3.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本着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市县(区)教研室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三年来,共申报课题200余项,确立省级重点和立项课题80项、市级立项课题120余项,组织结题评审会30余次,100余项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各县区、各学校也均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赣榆县初中教师在课改教学研究方面立项的省级课题有16个,市级课题有66个,县级课题有85个;新浦区已有68项课改实验课题经审批立项,其中市级课题62项、省级课题6项;连云区承担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10余个;开发区参与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构建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研究。4.县区教研特色鲜明。灌南县于2005年底出台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实验稿)》,推行“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案例教学、学术沙龙、教学过程叙述、课堂教学录像与评点、同课异构比较等“实践+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赣榆县建立“以教育科研课题为龙头,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重点,以说课、叙事为中心环节,以公开课为主要方式,融说课、听课、评课为一体,坚持教育理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一起抓”的基层教研格局;东海县由调研中的问题来7确定“示范课”、“研究课”、“
本文标题: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