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信息化使制造业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可能从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的金字塔型组织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计划经济体制下,制造业企业基本是一种仅仅负责生产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企业甚至还承担了办社会的职能,研发能力薄弱,经营销售环节也薄弱,而加工能力相对较大,组织结构犹如橄榄,两头小,中间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加强研究开发和经营销售,而中间的加工环节则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加工能力,企业组织结构也如哑铃,两头强,中间精。信息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成为可能。信息化还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大批量定制生产等等层出不穷的生产模式,无不是信息化催生的结果。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制造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也正是这些与信息化伴生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攀升新的台阶,能够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大大小小的中国制造企业立志做大做强,不仅想要赢取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挺进国际市场,扩展企业的经营疆域。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管理,中国制造----用友ERP创造制造业最佳管理实践高峰会”将于2004年3月在全国东、西、南、北四大区域陆续举行。用友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展示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风采,与广大中国制造企业分享实施信息化的经验和成果。按2002年的数据,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相比,平均资产规模只有后者的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后者的5.26%。因此,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奋起直追,才能赢得同行的尊重。从工业化的历史来看,没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没有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带动了设计制造与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使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信息技术加速了制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与制造全球化。所以,中国制造业要走向世界,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的命脉是什么?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如何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核心又是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命脉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制造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国制造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前提是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即实施国际化管理。只有通过不断地信息化,才能有效作到国际化管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中国的制造业才可以形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整合上下游企业的“共生环境”。通过信息化在制造业整个供应链上增效挖潜,实现核心企业自身及其合作伙伴的利益最大化、社会总成本最小化,这就是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但目前的现状是什么呢?部分制造企业主要考虑“企业竞争”,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店大欺客”、“唯我独尊”,自身追求所谓“零库存”,让供应商和销售商保持大量的库存,过度挤压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销售商的收益,导致“僵硬”的贸易伙伴关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全社会的库存并没有降低,只是库存被转移到上下游合作伙伴中,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管理观念和合作观念问题;其次,信息化手段运用的不充分。制造业除了“物理供应链”外,还有“信息化供应链”。制造业的竞争是两个供应链的竞争,信息化供应链的竞争更为激烈。制造业信息化供应链的不透明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型制造企业的很多信息如零配件、原材料的库存信息对供应商是很重要的,大型销售企业的库存、销售、顾客信息对制造企业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合作伙伴不采取信息透明与及时共享策略,信息供应链就在某些环节形成了“信息堵塞”。要解决这个问题,制造业必须首先具备国际化管理和实时企业的观念,用网络手段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的管理。原材料、配套产品、成品在企业内外流通快捷;库存、销售、客户等信息在供应链中快速交换;只有这样,制造企业才能够快速研发新产品,迅速调整生产和采购计划、高效组织库存和生产、并及时配送到各地销售。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内容供应链条中,将不再存在“黑洞”(只吸收信息,不发布信息),制造业信息内容供应链全程透明。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2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