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理解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理解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学号:09110230班级:行政管理2班姓名:许迪一、管理部门发布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意义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背景第一、信息技术发展引起政府管理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这个所谓的技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0年到1980年,是主机时代;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是一个微机加局域网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所处理的内容,从1950年到1970年基本上是数据管理,从1970年到1990年,上升到信息管理,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升到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它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从1950年到1990年这40年间,几乎是在一个大的行为主体中进行,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应用信息技术,此时电子政务叫GtoG。只有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也就是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电子政务它的主体快速的由GtoG,发展到GtoB,GtoC,即政府利用网络,通过它的门户网站给企业、社会公众进行服务。信息技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直至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在互联网上构建门户网站,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政府管理的变革。第二、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政务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以英美国两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虽然这些政府改革是由于当时西方国家政府自身面临的问题产生的,但是最终改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当时西方国家的政府大体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信任危机,老百姓对政府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当时美国不仅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还面临巨大的信任赤字。老百姓对政府提出四个字“多高少精”,政府要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且队伍要精干,机构人员要少。而政府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不得不增加机构,增加人员,追加财政预算,这样政府和公众之间就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第二是财政危机,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都走上福利主义国家的道路,政府给社会成员承担的福利越来越多。政府给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这些东西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但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有波动性的,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为了保证福利,国家只能追加财政预算,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第三是管理危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官僚制政府的弊病充分的显现出来。西方国家从管理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首先从英国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以后拉开了序幕,后来改革浪潮很快波及到全世界。三、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总体要求和目标一、总体要求与目标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十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识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与那些电子政务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要使电子政务真正成为人们与政府机关打交道的一种重要工具,我们必须在以下这些方面加以完善,以使电子政务真正发挥作用,使之更有效益。首先是改进各级政府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作用方式。重点是朝以下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信办)对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国信办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为最高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但是,由于这些决策服务注重宏观性,同时也由于缺乏自身可掌控的资源,因此,尽管它是国家信息化的最高机构,但是它对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却很有限。这种职能设置方面的缺陷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国家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当前尤其要发挥国信办在对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业务与管理标准化等方面的指导与领导作用,重点是加强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二是修改相关的政府组织法,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条块管理是各国行政管理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美国政府的邮政系统就实行联邦政府直管,国内税收业务由国内收入局统一管理,这些与我国的国家税务总局相类似。与这种条块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电子政务也是依照两条路径展开的,一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一条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难以整合工商、国税、地税、海关等重要经济部门的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难以发挥其综合性政府网站所应有的作用。其症结在于我国的有关政府组织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未能对本级政府与实行垂直管理的同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作出明确规定,这种缺陷造成了目前国内信息化过程当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在一些国家里,尽管存在着地方自治与某些行政业务垂直管理并行发展的情况,但是法律却对相互之间的业务协作与信息共享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比较好地适应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因此,面对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有关的政府组织法作必要的修改,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其次是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运行环境,这就要求采用不同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自的各类行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法律法规的这种转换,但是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加快立法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条途径:一是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化步伐。从实际情况来看,单独就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可能难度较大,因为现在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举步为艰,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法”近期看来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政府信息公开”就不能获得法制保障。可以考虑采取迂回策略,其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可以考虑在地方层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或其规范性文件;第二个是在其他新颁布的有关法律中加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已经在这方面打开了缺口。二是将电子政务的有关立法与电子商务的立法捆绑在一起,以加速电子政务的法制化进程,例如2004年8月28日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为今后在政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是改进电子政务的实现方式,从外部而不是从内部推进电子政务。学者们最初普遍认为,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机关内部自身的信息化才能促进电子政务的社会应用水平。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在缺乏内外压力的情况下,要让习惯于文山会海、习惯于大笔一挥的领导干部去敲打陌生而又毫无规则的计算机键盘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普遍。实际上,美国的电子政务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起初并不是由政府机关所驱动的,而是由于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拉动作用,美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最初比政府部门还高。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行政管理与服务看来是推进电子政务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将社会的信息化需求与政府自身的信息化结合在一起,通过政府与企业与公民的互动,共同推进电子政务。这条途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服务中心。所谓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来政府各部门单独办理的各项事务放在一个统一的办公场所,通过程序上的一体化实现“一站式”办公。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因而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现在的问题是,它仍然采用传统的“部门窗口”的办事方式,还没有搭上信息化的快车。二是政府门户网站。在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最初来自政府上网工程,其地位与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其重要性远不如“金字”工程,目前更多的是被各级地方政府当作网络世界的门面,缺乏实质内容。这条途径实际上是将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看作是一种“前台—后台”关系,既为企业和公民创造了一种可见的网络需求,也为政府机关增加了信息化的压力,从而将双方的努力统一到政府门户网站上来,为实施电子政务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道路。根据“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府调查”,在所调查的191个会员国中,我国排在第七十四位,位于中上水平。这表明,我国信息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相信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五、如何创新性落实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第一,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江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基础条件。能否顺应当前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地位,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加强原始性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技术和高技术发展中,主要立足于跟踪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是做外国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但是,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创新机构必须调整这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发展思路。我们不难看到,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了重重的专利壁垒。如果我们仅仅跟踪国外的技术,就很难在这种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利;如果一味地要在这种技术基础上发展产业,就会在专利问题上和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很难形成新的产业,很难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原始性创新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整个科技界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已经连续四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现在国内注册的发明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必然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从观念上要有一个改变,就是要横下一条心,强调要创新、要跨越,要走在他人的前面。为此,国家一方面要鼓励科学家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支持他们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结合上开展基础研究,寻求新的发现;另一方面,还要支持高技术和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和个人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原始性创新,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解决。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展两弹一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同样重要的是,在研制两弹一
本文标题:理解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