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与现代人文医学的关系【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医德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医乃仁术不仅揭示了医学职业的本质,而且确定了传统医德的仁爱原则。而现代人文医学认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这两者思想是互相承接的。该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与现代人文医学的探讨,强调现代医者应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知识、人文素养,重视人文关怀和医德医风建设,重塑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现代人文与医德。【论文关键词】传统医德;人文医学。1.传统医德文化的精神核心。汉医中的人文精神汉医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素问》提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认为医道充盈于天地四海之间。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早在两千多年前《素问》就指出,执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晋代杨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在汉医领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汉医历史上医出于儒,“医乃仁术”,说明汉医与儒家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汉医是治病的人,不单是治人的病,这些都是汉医人文精神之所在。《医灯续焰》认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千金方》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清代徐廷祚曰:“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认为只有谋利的心淡薄了,良心和责任心才能产生。孙思邈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重视医家的道德素养,才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提高疗效,这是医德的一种表现。藏医中的人文精神藏医对医德医风历来重视,核心价值从佛学的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道德思想出发,对医生的人文精神与医德医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中对医生的道德规范提出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为众生造福,视众生为母;冤亲平等,热情治疗;怜悯病人,不嫌其脏;语言悦耳,礼貌待人,勤奋学习,精通理论,不可偷懒;治疗勤奋,专心一志;祥察明辨,不可拖延;博彩众长,孜孜不倦。尊敬师长,衷心虔诚,爱护同学,如同胞兄弟。对贫穷者,慈心相助;对待成绩,不可骄傲;一切知足,不能贪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决不贪图钱财;无私利众积善德,尽心尽职为患者。此外,藏医学创始人《玉妥·云登贡布传》中对医学道德有所阐述,如:①对病人要一视同仁,《玉妥·云登贡布传》中说:“把六方俗世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②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应该对贵贱使药无别,扶贫济困,不论男女、美丑,不贪女色,不得谋取私利,要舍弃自私和贪婪、狡诈。③对病人的病情要保守机密,诊断要正确,给病人以信心。④医生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不能因为医者技术水平不够或责任心不强,使病人受到伤害。⑤医者之间要互相尊重,指出:“正在接受医药训练的人,对自己的老师应当给予极大的关心,把他当成一个尊者来看待;与同学必须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蒙医中的人文精神蒙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心理学思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蒙医首先要学习哲学、蒙古族历史文化。蒙古族独特的生存环境与草原游牧文化蕴育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蒙医学传统疗法,如蒙医整骨术、酸马奶疗法、放血疗法、灸疗、火疗、拔罐、浸泡、正脑、脉泻、催吐、饮食等传统治疗技术,这些疗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很多的交流和关怀,这些传统疗法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正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在《四部医典》及《甘露四部》等诸多文献中,其《论医生》篇章都记载了有关医者的条件、性质、界说、区别、工作以及后果等内容。《四部医典》要求行医者要有智慧,要有为众生造福的热情,要有为病人服务的誓言,要在身、语、意三方面为人师表,对工作要勤奋,要精通人间俗事等。蒙医传统医德医风,对医生提出了注重“六种态度”“两种保持”,“六种态度”是指,视师长犹如佛陀,师长教诲如同仙人指示的准则,视医疗理论来自佛陀,衷心虔诚,爱护同学犹如同胞兄弟,怜悯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脓血不该嫌脏;“两种保持”是指:医疗药物的传统与处治器械的合作,按照教导,予以保持。2现代人文医学精神核心所谓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想。一切医学活动都应是这种价值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关怀和照料(care)。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神圣、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和人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随著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先进的诊疗手段与仪器虽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充分的保障,但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这揪其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比如国家制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医学教育因素、医师自身因素等五个方面。但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确实是其中最大问题。在我国古代有“医者父母心”的说法,而现在也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但现在社会的医风医德确实令人失望。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然而,随着医疗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人文精神的淡化和一些医德问题。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史,和现代医学一样,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从古至今均强调“医本仁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对病人一视同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在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者应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以病人为中心”,才能真正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重塑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现代人文与医德。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及人类自身解放、自由的追求的实现等[1]。2实施人文关怀的必要性2.1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患者需要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更需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需要就是护理的服务目标,患者的满意与否就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不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不以个人的好恶对待患者,一切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让患者感到舒适和安全,在严格操作的前提下,关心患者、理解患者、指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尽快康复。2.2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人员素质让护理人员了解人文关怀,理解人文关怀的实质,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意义重大。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护理人员必须从传统的护理理念中走出来,摆脱医护人员高高在上、以我为尊的思想,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讲话面带微笑,解释简洁明了,操作严格准确,使患者在严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疾病治疗。2.3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同,而实施人文关怀对患者身心的康复意义重大。护理人员良好的心态,热情的关怀,精湛的技术,耐心的解释,无疑会给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祥和与安康,为创造和谐社会而努力。2.4人文关怀有利于医院质量的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要提高对患者心理、疾病的双重重视,并提供人文关怀,使患者在整个医治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在现代社会中医院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患者就诊率及医院的社会认同率,并对医院之间的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哪一个医院医技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就会在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价值,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社会价值。2.5人文关怀促进了人文教育的推广有关报道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护理基础教育,指出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存在指导思想上、教育内容上、教育方法上,及教育层次上的缺陷[4]。目前,开设人文护理教育的学校仅占少数,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就是对人文教育的呼唤。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整体人的认识,对整体护理的认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内在习惯,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敬他人中找到人生目标,找到工作的乐趣。
本文标题:人文医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