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6年2月日学期总课时:课题《伤仲永》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等。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过程方法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的例证。二、作者简介:学生听老师讲解学生谈自己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以多媒体显示资料加以补充。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朗读课文,准确认读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一些语句的停顿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教师以多媒体补充译文。五、积累掌握文言文知识,多媒体显示测试题,教师加以更正指导,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六、布置作业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点名请学生认读,明确读音后学生齐读两遍。隶扳谒泯称卒耶请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后,学生齐读课文。(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2、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每人翻译一段课文,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以错误少者为优胜。学生练习,以回答多、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1)解释红色的字。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2)一词多义。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1、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2、将课文翻译在作业本上,并整理课上所学文言文知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所学教学反思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6年2月日学期总课时:课题《伤仲永》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等。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过程方法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检查复习检查课文背诵情况及文言文知识掌握情况。二、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相关思考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最终进行归纳总结。(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1、学生依据导学案完成导学案上的测试题2、请1-2名同学背诵课文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对多媒体展示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学生初读后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再通过分析局部字、词、句、段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体验反思,畅谈领悟教师提问:大家现在明白作者以“伤仲永”为题的用意了吧?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用两分钟左右组织一下,进行即席发言。四、拓展延伸多媒体显示,学生当堂练习。五、布置作业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1、课外收集关于学习、成才的格言警句,最少五条。2、课外搜集(图书馆、因特网)少年天才或因勤奋而成才的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自办一份手抄报,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办一期墙报,主题为“星光灿烂”,力求图文并茂。这一步主要是拓展辐射,围绕初步感知,理解文章思路,揣摩文章的关键。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学习同类题材的文章,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巩固课堂所学习,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伤仲永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