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以改革的精神把握党内民主的内涵《攀登》
1以改革的精神认识党内民主的内涵于学强[内容提要]:以改革的精神认识党内民主的内涵,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传统上对党内民主的认知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把党内民主放到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中考查;忽视党内民主作为目的的作用;忽视党内民主的制度形态;不注重下层党组织内的民主。要把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查。另一方面要科学把握党内民主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党内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党内民主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党内民主是个系统工程;要注重上层党内民主的同时注重下层党内民主的发展。要把这些科学的界定放到现实中来认识。[关键词]:党内民主缺陷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新时期,坚持这一基本经验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以这种精神为指导推进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要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当前而言,以改革的精神认识党内民主,最重要的就要正确认识传统上党内民主的认知缺陷,科学界定党内民主的时代内涵。一、正确认识党内民主的认知缺陷正确认识党内民主的认知缺陷必须把它放到历史中来考查。我党建党之初就借鉴了列宁的建党原则,二大上虽没有明确表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但是还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和原则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章程,建立了党的机构。党在二大时期的组织建设整体上倾向于集中,而且是中央集权性的集中,是“厉行中央集权制”。○1二大通过的党章在三大、四大上先后进行了两次个别地方的修改,但没有从整体上影响二大的党章。三大以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促进国共合作,但此时中共做不到在发展壮大国民党组织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本党的党内民主。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实行民主的集权主义,巩固党的纪律。五大面对一方面是党员人数的巨增,党成为“全国工农的领袖”;○2另一方面,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分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复杂局面,为了使党在革命大转折中能够生存下来与发展起来,五大新党章把党的建设问题全面提到战略地位,专门列了“党的建设”一章,并在这章中第一次规定了党部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是中共党章中第一次明确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与以往党2章相比,地方和下级组织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系中获得了一定的自主地位和空间,标志着有党章保障和一定制度基础的党内民主的确立。可惜的是,五大的决议和精神未得到贯彻和执行,五大后陈独秀不仅没接受批评,反而对批评进行了抵制,顽固于家长制作风。这实际上也是造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活动转入地下,六大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强调党的组织建设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并在新党章中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以协调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新党章不仅强调了地方和下级党组织在党的民主集中制中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党员在民主集中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党部应向选举自己的党员汇报工作。党内民主的主体由党组织拓展为党员和党组织。基于革命形势,六大与七大相隔较远,在此期间虽没有召开党代会,党内民主还是有了相当的发展。古田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等还在制度和方式上为拓展了党内民主的内涵。七大上,刘少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在精神和原则。八大对民主集中制的论述更为系统,特别是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制度设计和民主实践上都将党内民主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将革命时期的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经验成功地与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结合起来。十二大将民主集中制描述为“在高度民主基础实行高度集中”,实际上还是将民主作为集中的手段。十四大强调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将民主的地位又提升了一格,强调了民主对集中的制约。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上,党内民主又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历次党代会及党章对党内民主的阐释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党内民主从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但是,勿庸置疑,传统上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也确实存在严重误区。首先,以往对党内民主的认识都是放在民主集中制这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框架里,在此框架下强调民主,更强调集中,一定意义上仅把民主当成集中的手段,从而导致了集中扼杀民主,吞噬了民主,使民主在高大的集中面前变得渺小和脆弱,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从民主革命时期看,在于28年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民主举步维艰。建党初期,陈独秀搞家长制,党内民主遭到了破坏,右倾机会主义的“集中”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从1927年以后遵义会议以前,几年间连续发生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1927年11月—1928年4月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1930年3月—9月李立三的“左”倾机会主义,1931年1月---1935年1月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三次大的“左”倾机会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殃及全党和全国革命,祸根还是在于集中。从遵义会议到建国初期,我党开始比较关注集体领导,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家长制作风,出现了延安时期和后来的八大时期党内民主比较好的阶段。但是由于党内民主仍旧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下实施的,集中势力一抬头,民主力量就立刻被消弭掉。从1957年反右到1958年批判“反冒进”,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家长制现象再次出现并3来势力汹汹,特别是在八届十中全会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扼杀了党内民主生存的空间。文革时期的“全面专政”,不仅对人民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而且在党内也搞封建法西斯专政,使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强调民主集中制建设,但是由于封建传统和“左”祸殃及,以及把党内民主放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中认识的误区,党内民主的现状和进程仍不容乐观。其次,以往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也强调民主是目的,为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保障党员的权利,但是更重要的是强调它是集中的手段,强调民主是为了集中,为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维护中央权威。勿庸置疑,党内民主也应该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关键要看是偏重于集中还是偏重于民主。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沿袭了列宁建党原则,同时也借鉴了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制度。中共绝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这种集权不仅包括了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集权,党组织对党员的集权,也包括了党组织对政府和其他组织的集权,最后发展到党的一元化领导,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不仅影响了党自身的建设而且也影响了人民民主的发展。客观地讲,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期没有合法地位,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力,使得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中共的建党方式依次经历了武装建党、合作建党、思想建党,也使得中共不得不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侧重于集中,没有严格的集中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建设时期,如果再沿袭革命思维,并用这一思维来指导建设实践肯定不会成功,起码不会有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指导实践更成功。新时期,随法治化的进程,建党方式也应由过去的重思想转向更重制度,走制度建党的道路。如果革命时期更强调民主作为手段的作用,那么建设时期更强调民主作为目的的作用。我们建设时期的失误,相当程度上缘于没有强调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而是压制了这种积极性,扼杀了党内民主的缘故。再次,以往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从整个历史时空来说是全面的,强调过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作风、党内民主制度三个层面。但是在同一时空中则没有作好系统的认识,往往抓住一点不顾其余,注重作风而忽视制度。毛泽东强调过党内民主,其角度是将党内民主作为手段和作风。毛泽东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的斗争中生动活泼、胜利愉快、生长新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重要武器。”○3邓小平强调过党内民主意识,曾指出:“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使党内民主发展困难重重,而由此所导致的党内民主的脆弱性,往往使党内民主发展的成就在瞬息之间化为乌有,不起任何作用。”○4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从意念上把党内民主看作制度,(虽然是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下的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并未有过多关注。可见,从我党整个历史上看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包含了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作风、党内民主制度三个层面的东西。但可惜的是在不同时期各执一端,并没有系统地把握。而只有在同4一时空中对党内民主作好系统把握才有现实意义。历史上的失误就忽视了这一点。历史同样表明单纯强调作风,而不以制度来保障,作风便不能长久;单纯强调意识,而不以制度将民主教育制度化,民主意识便难以提升。由于没有作好系统认识,特别是对党内民主制度的认识不足导致失误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正基于历史的教训,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发扬党内民主改为发展党内民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体现了我党对党内民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认识。这说明党内民主不仅是个作风问题,更强调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来保障民主作风,更强调民主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民主意识。最后,以往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强调的多是中央党组织中特别是党委会内部的民主,没有重视党代会的民主,更没有突出强调下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民主,六大后的党章虽有文字上的体现,但在党的实践中,下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民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从而造成党内民主范围狭小,中、下级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和发挥,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形式上的意志统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意志。这种情况下的党内民主是相当危险的,一旦中央组织内部不和谐,或出现分歧,中下级组织便随之很快分化造成党中有党,党中有派的现象,历史上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形成原因就在于此。虽然,我党从六大以来就从文献上和理论上开始强调地方和下级党组织以及党员的民主,但由于环境和形势的发展,这一工作始终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贯彻,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制度化、法制化,过分强调中央集权,牺牲了下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党内民主难以实行,也存在一种“寡头政治铁律”的理论解释。德国社会学家米切尔斯宣称:“寡头政治铁律是历史规律的一种,这一铁律是最民主的近代社会和这些社会中最先进的政党都没有能逃避的。”○5“民主导致专制,民主必然包含专制的内核。”“在统治实践中民主和专制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联系,民主和专制各半。”○6米切尔斯的话不是真理,但有一定的道理。总结我党的历史和党内民主的历程,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以往的失误有党领导个体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没有正确认识党内民主内涵,没有从政治原则和制度形态的高度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导致了权力在集中和民主间难以找到平衡。二、科学把握党内民主时代内涵科学把握党内民主的时代内涵必须把它放在现实中考查。建党80周年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同样强调在理论上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党内民主理论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党内民主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内容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物,实现党员的民主权利。新时期把握好党内民主的时代内涵要在继承这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注重用全面的、科5学的、发展的眼光进行系统地分析。首先,要给党内民主恰当定位。作为政治原则的民主应高于作为组织原则和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不能仅仅放到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中来研究,而应放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平台上,以之作为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民主属于政治范畴。列宁讲:“民主只是政治方面的一个范畴。”○7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8而民主集中制则是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属于组织范畴。作为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内民主的,是应受民主制约和决定的,也即民主集中制要以党内民主为基础和前提。民主在范畴上更大更宽,不能仅仅理解为民主集中制下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集中制
本文标题:以改革的精神把握党内民主的内涵《攀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