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修辞解说高考语文试题不可或缺的钥匙
修辞解说高考语文试题不可或缺的钥匙——2012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修辞考点典型试题研究修辞是在社会交际中,双方依据具体的题旨情境,运用语言文字以传情达意而力求取得恰当效果的言语活动。修辞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有用的工具学科。综观历年的高考试卷考测内容,都不同程度涉及修辞考点。2012年全国17套试卷的修辞考点测试分值明显增加,四川卷高达27分,全国大纲卷23分,江西、广东卷22分,北京卷20分,平均约18分。可见,修辞已成为解读高考语文试卷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这里,拟就各卷中出现的修辞考点考测类型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以备今后考生复习时参考。《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点一、语言文字运用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说明:这里将大量涉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9种修辞格及常见的修辞格,如能娴熟掌握,极有利于古诗文的鉴赏。三、选考内容1.文学类文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说明:选考文本的修辞内容考核涉及面极广,既可能是辞格,又可能是词语与句子修辞,甚至有的还考查到语段及语篇修辞,但目前尚未考测到语体修辞。考测的表现形式一、在语言知识及运用中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消极修辞,最为突出的是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运用。此外以仿写为载体,考查修辞格与句式的综合运用,这一形式也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之外,中国传统特色的修辞格——对偶,也备受关注。二、在古代诗文阅读中,最为明显的是考查修辞格在古诗中的运用以及炼字、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三、在选考文本中,最为突出的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也偶有涉及。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有关修辞的考查变数最大、范围最广。可以是辞格,也可以是词语与句子修辞;可能是语段或语篇修辞,将来也有可能涉及语体修辞。修辞考测题的基本类型一、辞格(一)《考试大纲》中规定考测的辞格1.比喻——借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本质不同的彼事物来描绘说明此事物,以达到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又称譬喻。例.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2012年全国大纲卷)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但修辞上要求每句使用比喻,句式上要保持“没有……,……就如……,无论怎么……,都只是……”的形式,内容上要另选话题。答案示例:没有诚信,社会就如冰窖,无论怎么雕琢,都只是暖不热人心的虚假装饰;没有诚信,社会就如地道,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晒不到阳光的阴冷所在;没有诚信,社会就如月球,无论怎么想象,都只是寻不到生命的美丽假象。2.比拟——融入特定的情感,将对象加以错位描写,或将物当作人来写,或将人当作物来写,或将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以引起某种联想,表达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辽宁卷)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数峰清瘦出云来”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清瘦”形容嵩山,仿佛是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出”字,把静态的山动态化了,而且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高峻。由此,答案可作如下概括: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3.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答案为: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4.对偶——使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仗。例.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2012年四川卷)(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对仗知识,考虑到难度问题,题中明确指出可以不考虑平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示例:(1)端午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下联:清风一缕拂丹桂5.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相关、语气一致的语言单位,以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例.(2012年湖南卷)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鲁迅《忆韦素园君》)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情感的变化,高兴中夹着悲哀;后半部分使用了排比句式,把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表达了对韦素园的一种关切与忧虑之情。参考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6.反复: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重复、复叠。例.(2012年四川卷)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刘亮程《柴禾》)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反复出现的是“我们看见了”,虽然看见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慨。据此,答案可概括为: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感情。(二)超纲考测的辞格1.对比——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照。例.(2012年湖北卷)罗琅《耳边杜鹃啼》中,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文意,文中首先牵涉对比修辞。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其用意之一是与前文“啼血化花”的故事形成对比,补充叙述有关杜鹃鸟的传说,丰富文章内容。2.衬托——衬托就是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2年福建卷)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描写之妙,要看语句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关键用的是衬托手法。从衬托入手,答案可概括为:“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3.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例.材料概括分析题(2012年江苏卷)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典故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1)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2)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案可分述为:(1)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2)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3)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a.这首诗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可以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正面作用方面谈看法;b.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可以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c.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4.通感——在表达中将人们的各种感官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互沟通连接起来,把一种感官感觉转移到其他感官感觉上,从而在多种感官感觉中共同描绘同一表达对象,使其丰富生动的修辞方式。由于通感是感觉间的移动,所以又称移觉。例.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2012年江西卷)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本文标题:修辞解说高考语文试题不可或缺的钥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5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