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传播符号学Semióticadecomunicación
中介化mediation符号学与传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又译媒介化,指符号被媒介传送并表达。在符号哲学话语中该词意义复杂,有“调解”“和解”“间接的”等多种意涵(Williams2005:302)。内爆implosion内爆一词最初由麦克卢汉应用于传媒学,用以描述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扩张方式的转变。博德利亚延展这一概念,指明“内爆”具有社会学意义。在他看来,现代媒介所具有的虚拟化特质,很大程度将人的感知能力局限在了对“媒介真实”的感知层面上,人无法对世界的真实状况进行具体感知和准确判断,人类只有通过现代媒介手段,才能获得对现代世界进行“感知”的极大丰富性。这样,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便产生了意义的“内爆”。可见,博德利亚的“内爆”,是对麦克卢汉概念的延伸与改造。人的延伸extensionsofman麦克卢汉对媒介定义的方式之一,他认为媒介通过改变人的符号感知方式,影响人类的文化。媒介的时空特性与人的视听觉特性差异有关,因而每一种媒介都是对人的感官功能的延伸。刻板成见stereotyping一种对符号文本的固有理解方式,也称“刻板印象”,由李普曼从印刷术语引入传播学(Lippmann1922),此后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较大发展。指的是人们常常以高度简化、概括化和固定化的符号对事物进行分类判断,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价值的固化评价并掺杂个人好恶因素。刻板成见常表现为把个体的评判简单推论至该个体所属事物的类,为其贴上同一标签。这种认知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一律化判断”(undifferentiatedjudgments)或“指认不当”(undueidentification)。冷媒介/热媒介mediahotandcold传媒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区分媒介的术语。他认为,热媒介提供大量信息,使符号文本具有高清晰度,又叫“高清晰度媒介”;而“冷媒介”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又叫“低清晰度媒介”。冷热媒介的具体区别,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指标:分类指标热媒介(高清晰度媒介)冷媒介(低清晰度媒介)感观作用只延伸一种感觉可能延伸多种感觉数据饱和具有高清晰度数据饱和提供较少信息数据匮乏参与度参与程度低参与程度高媒介特性具有排斥性具有包容性社会作用非部落化结果形成部落化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冷与热是相对性概念。这一组概念对我们今天研究传媒文化仍有重大意义。从符号接受心理来看,任何符号的接受都有一种心理完形趋势。传统理论认为,清晰的表意与传达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媒介冷热理论揭示了另一种真理:适当低清晰度的传播行为,可能有更好的接受效果。大众传媒massmedia指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工具形态及实施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大众传播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把关人GateKeeper把关人理论是传媒学重要概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从新闻传播的流程来看,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程序大致是:记者发现新闻事实→媒体把关(审稿)→传播给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说几乎垄断了信源,把关比较容易。在符号传播现象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角色。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还起到对符号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作用。媒介medium传媒符号学的核心要素,不同学者分别从传播学与符号学出发讨论此概念。从符号学来看,符号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载体的物质类别称为媒介(medium,又译“中介”),媒介是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媒介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三种:记录性媒介;呈现性媒介;心灵媒介。现代传播学往往把媒介称为“传送器”(transmitter),因为符号的发出与传送靠的是不同的物,实际上这两者的区分对于符号学没有多大意义。媒介即讯息themediumisthemessage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命题之一,他通过这一看似违背常理的命题提醒人们:我们往往只看到内容讯息,而忽视承载及传送讯息的媒介形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才是真正重要的,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对讯息的感知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每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新的技术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新的尺度;媒介承载方式决定的符号构成,进而,媒介形态对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功效。媒体media在当代文化中,media指专司传达的文化体制和机构,中文译为“媒体”或“传媒”。自媒体self-media/wemedia当代传播符号学重要概念,出现于互联网2.0时代,具体形式包括BBS、博客、播客及微博等。其核心理念是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具备话语权。此概念2002年,由丹•吉尔莫(DanGillmor)提出。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method内容分析法是传播符号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美国传播理论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提出的一种符号环境观,指人所处的环境是“环境的符号化”,而非客观环境本来面目。渠道channel在符号学与传播学结合的认知中,渠道是接收者心中的“感知方式”。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感知渠道仍然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渠道应当与媒介或媒体有所区分:渠道属于生理感觉,媒介属于物质文明,而媒体与体裁从属于文化实践。渠道是作用于感官的物质介质,是符号信息到达接收者感官的途径,是媒介被感知的方式。人类文化使用最重要的渠道是视觉与听觉。受众audience传播符号学重要概念,是符号表意的目标对象、意义的接受者和解释者。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体现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的社会群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是匿名的。符号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受到发出者意图和文本意图的强大压力,但符号意义的最终只能在受众解释中实现。讯息message讯息是信息(information)的具体化呈现,两者在伎用中常常可以互换,但在传播学中日益有将两者区分开来的趋势。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息。全媒体omnimedia全媒体既是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形态融合结果,又是与之相适应的大众传媒运营模式。其内涵有二:一是指新闻传播媒体机构的“整体式的业务运作”,即通过资本运营及相关手段集成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二是指传媒形态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跨媒介”新型样态。全媒体的技术基础是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有的全媒体具体形态都是基于网络传输的高度发展与数字技术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新闻话语newsdiscourse对新闻话语进行分析就是对新闻形式和语义的结构、用法及功能进行分析。新闻制作过程受到环境约束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文本视角是对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描述。语境视角是对这些结构与语境的各种特征的描述。多媒介multimedia此词常被译为“多媒体”,指符号文本由多种介质共同构成。从纯粹技术化的角度,可以说:多媒介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介技术经常指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媒体是文化体制性概念,媒介是技术性概念,因此,multimedia应当称为“多媒介”。冗余redundancy信息论术语,指信息传播活动中不能增加有效信息(即不减少熵)的成分。常常表现为已知的、可以预测的或重复的信息。非熵的那部分信息叫冗余。如果冗余被遗漏,信息仍然是基本的或可以补充完整的。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是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基本起点,对传播符号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原是一门用应用数理方法来处理信息传递的科学。最初应用于通讯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与系统论、控制论一起合称为二十世纪系统科学的“老三论”,或称SCI论。信息论奠基人是数学家香农(ClaudeShannon)。控制论cybernetics与当代符号学之成形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科学哲学理论。控制论对符号学的理论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概念是信息和反馈概念。信息(information)与符号产生于不同的学科,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人们常作为同一概念使用。信息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它揭示了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认识到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联系——信息联系。反馈概念,揭示了自动控制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保持自我稳定的共同方式。反馈概念是网络符号学互动理论的最初形态。由于信息概念和反馈概念把极不相同的技术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同看待,使得这些系统中调节和控制的机能过程都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统一地加以处理,所以控制论是一门总的方法论学科。赛博空间cyberspace电脑网络上虚拟出来的空间,又称虚拟空间。赛博空间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类生存空间,是一个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的空间。赛博空间是一种虚拟现实,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等技术特性。从网络符号学来看,不但符号结构(超文本)、符号的组合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异变,符号内容、符号意义等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异变。赛博人cyborg是一种“人-机混合体”,在本质上是指网络世界所生产出来的一种身体符号,又称为“赛博公民”。从文化符号学角度看,“赛博人”是一种新型主体的象征,赛博空间的身体现象被视为后现代性的隐喻,表明了占主导地位的种族、性别与阶级认同模式正在被颠覆。网络语言cyberlanguage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化交际领域中生成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常表现为网民们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以及在互联网上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可读的语言符号和非可读的副语言符号:可读的语言符号主要包括汉字、汉语拼音、英文和数字等符号系统,而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符号图形,如表情符号栏。网名webname网民上网交流时所用的代号、名称等,用来指称、识别网民的网络身份的文化符号。网名作为当代人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易变性、随意性、创造性等。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网络时代的群体社交方式之一。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HawardRheingold)所著的《虚拟社区》(Rheingold2000)一书中,他的定义是: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有着某种程度的共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如同亲人般关怀彼此所形成的团体。虚拟性virtuality指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虚拟并不等于虚无,它是人类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实践活动,互不见面,通过网络的间接的人机交流代替了面对面的直接的人际交流,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火星文Martianlanguage火星文是对在网络语境下生成的语言符号的戏称。它作为网络语言的新变种,在符号能指形式及表意方式上都有所变化。火星文通常是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韩文、日文、英文、图像符号,同时夹杂方言等构成的符号综合体。它一般在网络聊天室、论坛、贴吧、个人空间等网络语境中使用。火星文归属亚文化符号体系,是青少年交流的独特语言符号,其存在的
本文标题:传播符号学Semióticadecomunicació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