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介绍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二)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三)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表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二、教学建议: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3、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4、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5、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三、教学时间安排: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2、平均数1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合计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教材P38例1及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条形统计图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经常去超市,超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看,这是售货员统计的超市上周矿泉水销售量情况,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2、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空白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生:条形图横着放了。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5、小组合作学习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设计的统计图。6、小组汇报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8、师: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生讨论交流汇报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练习十第1题(1)大家来做一回小精灵,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哪些问题来考考大家。(小组李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2)展示每个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并考考大家。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拓展延伸:收集本班同学最喜爱的课外活动的情况,并制作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课时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P39例2及练习十第2、3、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教学难点:体会不同统计图的使用条件。教学准备:学生身高、体重数据、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昨天同学们回家测量了身高、体重,我搜集了几个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这几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做一份统计图)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2、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3、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5、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6、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7、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8、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9、独立完成统计图,小组内进行学习小结。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四十页练习十的第二题从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好建议?2、课本练习十的第3题(1)理解题意(2)统计图上缺少什么?(3)把统计图填完整。并交流统计图中的信息。(4)说一说,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游泳队?3、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的第4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生交流学习收获。拓展延伸: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第三课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内容:教材P42例1、P43例2及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做好记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课前你们的比赛成绩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组同学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样的?(小黑板出示统计图)2、师:某某同学跳的最多,我宣布他所在的一组获胜,同意吗?(生质疑)3、师:老师在家也很喜欢跳绳,一分钟能跳50个,现在老师申请加入二组,这回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哪组会赢?学生汇报结果4、激起矛盾师:同学们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5、出现问题师:问题出现了,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6、引出平均数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跳绳的个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以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师: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①“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师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某某的2个分给他们呢?师:是啊,因为他跳的个数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师:还有其他方法吗?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生:160÷4=40(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生:先算出总共跳了160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160÷4=40(个)。师:说得多好啊。在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板书)师:我们再来看看二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195÷5=39(个)。2、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组跳绳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组平均每人跳绳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组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组的平均数。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个组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你是怎么裁决的?生:看平均数。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一组和二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个组的整体水平高一些了。(板书:整体水平公平、公正)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一组。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6、小练习(例1):师: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学生解答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汇报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7、自学书中例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练习十一1—3题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延伸:寻找生活中应用到平均数的例子,并和家长交流你通过这些平均数了解到的信息。板书平均数公正、公平整体水平①移多补少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一:44+38+40+38=160(个)二:37+38+35+35+50=195(个)160÷4=40(个)195÷5=39(个)第四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整理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通过复习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统计的价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小黑板出示:师: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师:你们用学过的知识出色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真了不起。实际上,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统计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整理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1)自主整理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整理有关统计的知识。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A、先想一想本单元分别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B、再看例题。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些例题解释同一个内容?这些内容你理解吗?C、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2)展示整理成果:A、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师巡视: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B、教师将自己整理的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分别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各单元所学知识。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组织学生质疑、释疑
本文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4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