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标准
1《病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2/3.5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修订时间:2012年3月25日课程负责人:岳联革课标审批人:计仁军课程团队:岳联革、王欢、张飞宇、安娜、郭晨涛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病理学》为医学主干必修课程,它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2.课程设计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尽力适应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地提出并实施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设想,在保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及实用”的前提下,淡化学科界限,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后续课程需求。依据我校高职护理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我们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适当减少了一些与岗位需求关系不大的纯粹病理形态变化(特别是显微镜和电镜下的病变描述)的内容,适当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案例分析,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符合专业的培养要求。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本课程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⑵熟悉本课程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因。⑶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2.能力目标:⑴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描述和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⑵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⑶能够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防治之中。3.素质目标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⑵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品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意识。⑶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体现人文关怀,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四、课程内容标准章节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1.知识目标⑴掌握《病理学》的概念。⑵熟悉《病理学》内容和任务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与观察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到《病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和本专业的联系。3.素质目标学习《病理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认识疾病,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具体病变具体分析。1.理论教学内容⑴《病理学》及其任务。⑵《病理学》的内容。⑶《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⑷《病理学》的研究方法。⑸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1.知识目标⑴掌握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沉积、玻璃样变性的常见病变部位,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特点及转归,肉芽组织组成、功能。⑵熟悉再生的概念及组织再生能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⑶了解损伤的原因、机制及主要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⑴细胞、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⑵细胞、组织的损伤: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⑶损伤的修复:再生,纤维性修复,创伤愈合。2.实践教学内容⑴大体标本观察。⑵切片标本观察。⑶多媒体演示。3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知识目标⑴掌握血栓形成的定义、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形态、类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定义、栓子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形态特点、后果和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定义、类型,贫血性梗死(心、肾、脑、脾)和出血性梗死(肺、肠)的原因、形成条件。⑵熟悉充血的定义、类型;动脉性充血的原因、形态和后果;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和后果。了解血栓形成的机理、形成过程;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⑴充血和淤血:充血,淤血。⑵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⑶栓塞: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⑷梗死:梗死的原因,梗死的病变及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2.实践教学内容⑴大体标本观察。⑵切片标本观察。⑶多媒体演示。第4章炎症1.知识目标⑴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组织学类型及特点。⑵熟悉炎症的概念,急性炎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临床类型,炎症介质的类型和作用,炎症的结局。⑶了解炎症介质的来源。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炎症性疾病共同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⑴炎症的概念和原因。⑵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⑶炎症介质。⑷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⑸炎症的类型。⑹炎症的结局。2.实践教学内容⑴大体标本观察。⑵切片标本观察。⑶多媒体演示。第5章肿瘤1.知识目标⑴掌握肿瘤形态特点(肉眼形态、1.理论教学内容⑴肿瘤的概念。4组织结构与细胞的异型性),肿瘤生长方式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与原位癌。⑵熟悉肿瘤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⑶了解肿瘤的代谢特点,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肿瘤的发病机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肿瘤的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及危害性。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⑵肿瘤的特性。⑶肿瘤对机体的影响。⑷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⑸肿瘤的命名与分类。⑹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⑺常见肿瘤举例。2.实践教学内容⑴大体标本观察。⑵切片标本观察。⑶多媒体演示。第6章呼吸系统疾病1.知识目标⑴掌握大叶性肺炎各期形态改变,小叶性肺炎的形态特点和合并症。⑵熟悉间质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细菌性肺炎的病理临床联系。⑶了解各型肺炎的发生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⑴大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⑵小叶性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⑶间质性肺炎(自学)。附:临床病例讨论分析题。第7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知识目标⑴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继发性改变,冠心病表现类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形态特点、合并症和后果,高血压病病变分期及特点,风湿病的概念、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⑵熟悉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⑶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1.理论教学内容⑴风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⑵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后果。⑶高血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类型与病理变化。附:临床病例讨论分析题。5及风湿病的发生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第8章消化系统疾病1.知识目标⑴掌握溃疡病的形态特点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各类型的形态特点。⑵熟悉慢性胃炎:概念、类型和病因(A、B型)、形态特点及与胃癌的关系,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临床联系。⑶了解溃疡病、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⑴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⑵消化性溃疡: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⑶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⑷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附:临床病例讨论分析题。第9章泌尿系统疾病1.知识目标⑴掌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⑵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⑶了解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1.理论教学内容⑴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⑵肾盂肾炎(自学)。附:临床病例讨论分析题。6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第10章传染病1.知识目标⑴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类型。⑵熟悉结核病转化规律,肺外结核病病变部位及特点。⑶了解结核病的发生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和判断各型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变特点。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传染病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和防护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护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1.理论教学内容结核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肺结核病,肺外结核病。2.实践教学内容⑴常见疾病大体标本观察。⑵常见疾病切片标本观察。⑶多媒体演示。五、学时分配表《病理学》总课时52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12学时,授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序号课程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1第1章绪论1102第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7523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6424第4章炎症6425第5章肿瘤8626第6章呼吸系统疾病2207第7章心血管系统疾病8628第8章消化系统疾病6609第9章泌尿系统疾病44010第10章传染病422合计524012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教学模式根据《病理学》的学科特点,以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以问题、项目或任务为中心,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保持学习与实际岗位群工作的统一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成相应教学目标。72.教学方法⑴启发式讲授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可以做出判断或解释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多的是通过思考而不是通过记忆来回答,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⑵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临床病例讨论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式教学过程。让学生首先围绕思考题开展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以往讲课时教师必须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时间,而且学生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分组讨论也让学生之间充分切磋、取长补短。⑶导入式教学法: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前,教师通常会给学生提出与该知识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小案例,学生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为本次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⑷演示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边演示,边
本文标题: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5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