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概述1,中医学理论体系行成的主要标志是医学四大经典之成书:《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简著。战国秦汉时期成书,非一人一时之作。3,《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战国·扁鹊著。补内经之不足,独创切脉独取寸口之术,建立命门学说,记载脏腑解剖所见。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丰富完善了内伤杂病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独创四两拨千斤的小经方。5,《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注。药分3品。6,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恒动观,辨证论述观。7,辨证论治观是中医学关于辨识证候,论证治疗的认识。8,辩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的证候,并论证其治疗的原则,法则和方法的过程。9,病,从大概念上讲,是失去健康的状态,从小概念上讲是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势,病机病症和病状特征和转归的完整病变过程,由若干证候构成。10,证,是关于疾病过程中阶段性变化的实质性概括,是证候的简称。11,症,是病人自觉或他觉的机体异常感觉和表现。是症状的简称,也是构成病,证的基本单位。12,辨证论治的内容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13,同病异治,对相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为,同一种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即不同的证候,所以治法不同。14,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第二章哲学基础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唯一的,最细微,最基本的,链接不断地变化着位置的物质。2、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代表方位相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的不同属性,也可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方位相向,性质相对,作用相反的两种不同属性。3、阴阳特性:相对性,绝对性。4、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5、阴阳交感,指阴阳在运动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意义:说明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在运动过程中达到和谐,平衡,实现对立统一,化生自然界万象众生,产生人类。6、阴阳对立制约:事物的阴阳双方具有位置相向,性质相反,作用对抗,彼此月数限制的关系,称作“阴阳对立制约”7、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各以自己的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相化生,彼此促进,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8、阴阳消长平衡(量):相互对立,依存的阴阳双方,彼此在一定范围内消减和增长的,协调平衡的运动关系,称谓“..”9、阴阳相互转化(质):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其消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写,发生逆向变化,阴变为阳,阳变为阴的关系,简称阴阳转化。10、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的木火土金水五类属性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中医的五行,是借用哲学五行的概念,认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属于中医学方法。11,木性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性炎上,升腾,明亮,温热,向上;土性稼穑,生化,承载,受纳万物;金性从革,清肃,收敛,沉降;水性润下,滋润,寒凉,下行,闭藏。1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纳方法:取类比象,抽象推演络绎。13,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相生相克制化;五行相乘相侮。14,五行相生:五行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15,五行相克,五行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依次递相克伐,制约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16,五行制化,是五行事物或现象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五行生克制化的简称。17,五行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超常克制。原因:太过和不及。太过相乘:一行过盛,对其所胜行的超常克制,引起生克制化异常不及相乘:一行过弱,难以抵挡其所不胜行的正常克制使其本身更加虚弱,引起的生克制化异常。18,五行相侮:无形中一行对其所不胜性的反向克制,成为反克。也分,太过,不及。19,按照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法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法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0,虚则补其母:在五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五脏相生不及之虚症提出的治疗法则。既要补益本脏之虚衰,也要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金水相生,益火补土。21,实则泻其子:针对相生太过的实证提出的治疗法则。治疗脏腑实证时,不仅要祛除本脏之实邪还要泻其子脏,以泻其母脏之邪。如:肝实泻心法。22,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和法则:根据引起五脏相生相克异常出现的相乘相侮的病机变化,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方法:抑强扶弱法则。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是关于脏腑位置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相互联系,脏腑与外在环境统一的综合概念。2,脏腑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大小肠胃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髓骨脉女子胞)。3,脏腑特点:形态结构:实体,中空,中空。生理特点:生化储存精气,盛储传化水谷,生化储存精气。临床病症:虚症,实,虚。用药原则:补,泻,补。五脏:是机体中肝,心,脾,肾五个解剖学脏器及其一定时空条件下生理病理征象的概称。4,心-的基本功能:主血脉,藏神志。5,心-主血脉:是心掌管心脏搏动,推进血液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运行不息流注全身的功能。心主血脉的机制:主血(行血,生血),主脉。①心行血: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五体官窍。机制:心气充沛,心阳气推动,心阴气调整,二者协调,心搏有力,心率适中。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机制:饮食水谷经过脾胃化生为水谷精微,经过肺的清气作用,经过心脉,化阳为赤。③心主脉的机制:心与脉相连,心气推动脉管扩张,调控脉管收缩节律一致,血液运行正常。④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胸部舒畅、无不适感。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有多种病理类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亏虚,可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等;如心脉瘀阻,可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胸部憋闷或疼痛等。6.心藏神志:①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主裁,总体现。狭义:生命现象或专指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②心藏神的形成:长期医疗实践的结论;古代哲学说心有所想;我们的情绪,是心通过外界做出的反应。7,心与XX的关系:心冲脉,华面;心志为喜;汗味心液;舌为心窍。8,心包络:即包裹心脏表面的包膜。简称心包,别称檀中。功能:代君行令,代君受邪。9,肺: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的肃降;通调水道。关系:肺合皮毛,肺志为忧,涕为肺液,鼻为肺窍。10,肺主呼吸之气:肺具有节律性张举和收缩机能。肺主气的生成与运行(敷布与调节气机)。11,气机: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12,肺的宣发:肺具有向上升发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表现在,呼出体内浊气,布散水谷精微。13,肺的肃降:肺向下通降和清洁呼吸道的作用。表现在,吸入自然之气,布散水谷精微,协助排泄废物,清除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通畅。14,肺通调水道:肺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道路和调节水量的作用,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15,脾的基本功能:主运化,统血,司提升。关系:充肌肉,实四肢,华唇。思,涎,口。16,脾主运化:脾气化胃中饮食物,糊状物为精微,并将其转输于全身,发挥濡养滋润作用。17,脾运化谷食(胃,脾,心肺脏腑,小肠,外排),运化水湿(吸收水湿,枢转水液肺上肾下,布散水液上心肺或全身)。18,脾统血:脾统管血液的化生并调节控制其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19,脾司提升:脾调节幽门阑门开合,升举内脏,使其具有相对固定位置的作用。20,肝的基本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关系:充筋华爪,怒,泪,目。21,肝主疏泄:调节脏腑经络气机,令全身之气升降出入协调平衡的作用。关键在于调畅气机。表现在:调畅气血,推动血液循行和津液输布,排泄,血液运行于脉中;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呼吸;调畅情志。22,肝主藏血:肝脏储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表现在:储藏血液,调节人体各部的循环血量,防止出血。23,肾基本功能:藏精,促生长发展,主生殖;主水;纳气。关系:充骨华发,恐,唾,耳二阴。24,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5,肾藏精:指肾对精气的储存和封藏作用。26,肾精的组成和来源: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和后天之精(出生后水谷运化的水谷之精)。27,肾藏精的体现: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维持人体生殖机能。②促进和调节脏腑的气化。③可以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28,天癸:进入青春期,肾气旺盛,并产生一种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物质。29,肾主水:肾脏调节控制人体水液输布,排泄的作用。主要靠肾的气化。30,肾主水的体现:化生元气;提供动力,推动水液运行;蒸腾气化,生清降浊。31,肾纳气:肾摄纳由肺吸入的清气,维持肺司呼吸深度和节律地作用。32,心肺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上。①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33,心脾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①心行血依赖脾生血充盈②心行血,脾统血,相反相成。34,心肝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①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相互为用。②心主藏神,肝调情志,协调统一。35,心肾关系:体现于水火关系。正常: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疾病: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水气凌心。36,肺脾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①人体生气之源;肺通调水道,脾转输津液相互协调促进。常见病变:脾肺气虚;生痰饮。37,肺肝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38,肺肾关系:实际表现为呼吸和津液输布功能常变方面。肺肾共行津液;肺吸清气,肾主纳之;肺阴根于肾阴。相关病变:生痰饮,成水肿,肾气不纳;痰浊壅肺;肺肾阴虚。39,肝脾关系:以疏泄,运化为中心,血液的生成,储藏,运行为表现。肝促脾运;肝疏脾统血常行。常见病变:肝脾不和,湿热黄疸,血证。40,肝肾关系:主要体现于精血的泄藏方面。精血同源,肾藏精,肝疏之。疾病表现:精血两亏,肝肾同病。41,脾肾关系:主要是先天互相资助,彼此影响的关系。42,六腑:是人体内六个与饮食物的收纳腐熟,消化传导的糟粕排泄有关的脏器,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合称。生理特点:以降为合以通为顺。43,胃,又称胃脘,位于隔下,腹腔的左上部,中空有腔,上与食管相连,下与小肠连通。作用:接纳腐熟水谷,通降。44,胆,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为中空囊状脏器。生理功能:储藏,疏泄胆汁。
本文标题:中医学基础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