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教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奴隶制时代)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官守学业”;第二,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第三,既是教育活动场所,又是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地方,即“政教合一”。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2、国学与乡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划分,可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国学(即中央官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乡学(即地方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中的学校,如闾(家)塾、党庠、州(术)序、乡校。西周大学:周天子设有五学:辟雍(中央)、东序(东学)、成均(南学)、上庠(北学)、瞽宗(西学)诸侯设有一学:泮宫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之一。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者为大学教育课程,称之为大艺;后二者为小学教育课程,称之为小艺。文武皆备;智能皆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后世(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有深远影响。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的兴起(兴起于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武士、文士——学者即教育者);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孔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私学的特点与奴隶制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教分离,自由办学;第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第三,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第四,学生自由就学,来去自由。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3、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私学自由讲学之风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使学校下移到民间;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第三,扩大了教学内容;第四,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总结: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3、百家争鸣与诸子私学私学,既指私人教育形式,又指私家学派。春秋:两家——儒、墨战国:“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虚指,一般指的是“九流十家”,最有影响的是四家:儒、墨、道、法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二、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学下的私学联合体。2、办学特色第一,学术自由,来者不拒,各家各派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自由讲学;第二,“不治而议论”,先生们不担任具体职务,批评时政,起到咨询或智囊团的作用;第三,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第四,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第五,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以加强学生管理。3、影响首先,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黄老学派、阴阳学派、荀子的儒家学派就是在稷下学宫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次,其自由办学之风,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三、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重中之重)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开创私人办学之风;编订《诗》、《书》、《礼》、《易》、《春秋》、《乐》(后称“六经”)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思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即反映了他初步意识到了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但是,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教育为政治服务:孔子从“为政以德”的思想出发,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即教育可以直接为政治服务。教育与法律: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总结: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经济、军事、政治、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尽管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是有历史进步作用。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3、论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性”,指人的先天素质;“习”,即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孔子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把人性分为三等。总结: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打破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天生高贵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能与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类”,即“种类”,即贵贱、贫富、尊卑、种族。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地域,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第一,播学于平民;第二,播学于四夷。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举贤才”:通过教育来培养从政人才——君子、士。从政君子:德才兼备——“修己”、“安人”、“安百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优,即“有余力”之意,所谓“有余力”,即有时间、有精力、从容不迫地去学习。意思是说:“做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就应该致力于学习,研习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就应该去做官,为社会做事。”意义(评价):首先,它批评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不学则仕的现象,主张从来自私学的“学而优”的下层任用官员,具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和很强的时代意义。其次,它对以后2000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7、论教学方法首倡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08年选择题);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诬罔,受骗;殆,疑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0、历史影响(总结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与教育对象: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教育作用:提出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教育目的: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教育内容与教材建设: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教学方法: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道德教育(内容与原则):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道德修养应该遵循的立志乐道、克己自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原则方法;教师观: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尊师爱生,树立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四、孟轲的教育思想1、思孟学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中教史上第一次把教育二字连用。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一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重视教育,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即为实施“仁政”服务。“明人伦”,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五对人与人的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五、荀况的教育思想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性、伪之别“性”:“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的天生素质,是天赋的本能;“伪”:“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即人为的意思,是人后天习得的东西。每个人生下来时,其天赋本能都是相同的。他说:“凡人之性者,尧、禹之与桀、跖,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天生就有贪利的一面,如果顺着这些方面自然发展,人与人就会相互争夺而不会有谦让的善行了。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一方面,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都不是人的先天本性所固有的,而是人的后天“积伪”的结果。人的贵贱、智愚、贫富等都是后天“积伪”的结果,即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儒效》)另一方面,荀子特别强调个人努力、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并注意这三者作用的协调一致。评述: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性伪之分”,即孟子把后天形成的道德观念当成了先天的本性(“内发说”),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外铄说”),是非常科学的教育思想。但是,他又过分高估了教育的力量。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六、墨家的教育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素丝说”:任何人的先天素质都是一样的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