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载和认识。中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发生线索,以及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构成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主体。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把握?为了实现2011新修订的历史课程目标,我们提倡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在进行起始课、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教学时,各有所侧重。这就构成了本专题的五课内容。探究一为何要对中古史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1.中古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古史是指中华文明自中华大地上有人类活动至1840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分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至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中古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合格公民(爱国主义)的重要环节。2.在中古史教学中体现2011初中历史课程性质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这四大性质。如何在中古史教学中体现上述历史课程性质,建议从分析课标相关内容入手解决问题。(1)思想性课标规定:“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古史教学的思想性应侧重落实“唯物史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等。如何认同?如何理解?在课标的前言中发现线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此推断中古史思想性的核心在于弘扬“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古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以此类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2)基础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三个维度:了解古代中国这一时空所发生历史事实而构成的发展脉络;学习搜集各种各样记载中古史的史料、分析史料方法并进行反复实践;形成两个认识:一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二是培养初步的时空观、证据意识等历史意识。(3)人文性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内涵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综合性一方面关注历史学科内部的关系,如中古史中政治专题、经济专题、文化专题、社会专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北京人与现代人一样有“利右行为”,一样有足弓,这些均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传家宝。3.在中古史教学中实现2011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2011历史课程目标的完整表述,才有利于教学落实。(1)基本知识结构完整基本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新增了“文明成果”,使得基本知识结构完整: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历史史实,知道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文明成果,初步掌握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等历史线索,从中概括历史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需要掌握以下这些基本技能:时空考察人物事件、多样呈现想象情境、处理信息理解史实、口头书面表达交流。(2)学科方法层次分明学科方法包括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三个层面。在思维方法中:既包括一般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又包括历史的思维方法: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其中动机与后果是新增的思维方法,像改革、战争等历史现象用动机与后果去解释比原因与结果解释会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研究方法包括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学习及表述方法:包括历史学习与表述的基本技能(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技能、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和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态度目标全面清晰①历史认识中国国情,认同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多元;认识时代主题,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③理解革命与改革的功用,认识民主法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相应意识;④认识科技的推动作用,求真、求实、创新;可持续发展;⑤分别认识人民群众杰出人物的作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4.在中古史教学中关注2011初中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1)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重视时序是2011初中历史课标修订的一大特点。建议重视中古史学习板块的导言,把握中古史的基本线索: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需要厘清以下几大基本问题:①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与文明谁先谁后?能否说“原始文明”?文化: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文明: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字面看,文化包括“过程”,而文明仅为“成果”。原始社会的中国人类活动结果还未被“发现”,而且要比后阶段的成果少得多,说“原始文化”更合适。②中古史导言:“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的标准是什么?与原先的标准(文字的产生、金属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城邑的出现)又何异同?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论述:“从农业起步,经营定居生活,逐渐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这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子。”研究人类可从多学科角度:1)地质学(更新世、全新世);2)人类学(猿人、智人、古人和新人,山顶洞人属于新人时期);3)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4)民族学(蒙昧时代、渔猎采集、野蛮时代、文明时代);5)社会学(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联盟);6)婚姻状态(杂婚、辈婚、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如北京人处于地质学的更新世早中期,相当于人类学的猿人时期,位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杂婚。我们现在采用的中华文明诞生标准用的是考古学的角度,替代了原先的说法,更严谨,更接近历史的真实。(2)按时序精选史实通过比较实验稿和2011初中历史课标,不仅了解分别增减了什么内容,表3-1-12011初中历史中古史增删内容简表学习板块增加的内容减少的内容中古史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还要理解增减的原因:如增加东汉的内容是为了完善历史课程时序的整体性;删去元谋人不影响初中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将《九章算术》放到数学中去学习。(3)明确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阶段要求初一:时空观,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初二: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初三: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4)关注教学内容实施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比如,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问题入手(人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进化的?怎么生存和发展的?),探究中古史的基本史实,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初步掌握历史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和表述的方法,分析现实历史问题,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探究二怎样进行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1.宏观把握(1)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中国古代史(把握中国古代史与历史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起始、发展,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历史线索),也是中华文明在经济社会、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等方面形成、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明成果),所以把握中国古代史应从这两方面来定位。(2)以全球史观把握中国古代史(将中国问题置身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虽然在中国古代史时期,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古代世界各地区文明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但大约到16世纪初,随着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人类逐步进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阶段。此时的中国正值明清-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也出现了康雍乾盛世。但盛况过后不到44年,却被船坚炮利、劳师远袭的英军打败,什么原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这么分析:“在这些世纪里(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静止的、落后的。……变化只有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3)整体梳理中国古代史,找寻基本概念从教材出发,以课标为依据,找寻基本概念;梳理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整体设计。透过中国古代史七个阶段的重要史实,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七个阶段特征:①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②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变革③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⑤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⑥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⑦明清时期(1840年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在七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古史的基本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血缘历史发展的两条脉络。为了巩固疆域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统一,诞生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一文明成果,也出现了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如何借助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民族交融来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概念,以达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一态度目标,成为中国古代史最核心的教学任务。2.中观把握-分析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1)显性把握-课标、教材已有(中古史的七个时期)①史前时期:透过北京人、原始农业、传说等史实,概括出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阶段特征;②夏商周时期:透过夏国家产生、商青铜、甲骨文、西周分封、春秋诸侯争霸、战国农业发展、变法、百家争鸣等史实,概括出国家的产生和变革这一阶段特征;③秦汉时期:透过秦统一、西汉世界大国、东汉政局混乱等史实,概括出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阶段特征;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透过分裂割据、少数民族内迁、文化辉煌等史实,概括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阶段特征;⑤隋唐时期:透过隋统一、科举制、大运河、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和睦、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盛唐社会气象、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史实,概括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阶段特征;⑥宋元时期:透过北宋、重文轻武、民族政权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繁荣、四大发明、元大一统、管辖西藏、版图最大等史实,概括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阶段特征;⑦明清时期(1840年前):透过明君主专制、郑和下西洋壮举、东南倭寇骚扰、因农民起义、满族进逼而亡、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清前期的兴盛、军机处君主专制极端强化、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闭关锁国等史实,概括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特征。(2)隐性、不连续把握透过显性的去找寻,如中古史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民族交融;又比如,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集权(科举制)、君主专制、民族交融(和亲)、经济重心南移等是中古史时期较普遍的历史现象。(3)中观把握的方法-聚焦核心概念及其思维方法提高概念理解水平:从表面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现象背后的基本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对抽象概念的形象描述,解读概念的本质特征,更多的典型、精彩的例子;从孤立到系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的认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