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远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二、夏商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三、春秋战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四、秦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五、魏晋南北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格局形成六、隋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七、宋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八、明清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一)旧石器时代文化170万~20万年前20万~5万年前5万~1.2万年前猿人古人新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广东马坝人、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内蒙古河套人石器制作技术简单,器形不规则,大多未经二次加工。会使用、控制、管理火。石器类别分明,二次加工痕迹明显。生产活动有了性别和年龄的分工。石器较细小,普遍采用刮削、磨光、钻孔等工艺。发明弓箭、骨针。懂得装饰。原始宗教意识萌芽。杂乱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二)新石器时代文化1、物质文化2、精神文化的丰富3、社会组织的发展(1)农业的发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卷1)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活动。(2)家畜饲养业的发展(3)石器的磨制和钻孔(4)陶器的发明鹳鱼石斧图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无论是自然崇拜还是动物崇拜,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局限于感性直观阶段图腾崇拜,所崇拜之物已不是指某一具体的个体,而是指该物体的全体,而且图腾崇拜的对象一般与本族有特定联系,是其祖先或守护神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等六兽同炎帝战斗由图腾崇拜向男性祖先崇拜转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人兽混体”的阶段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一种形式。史前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主要反映在丧葬和祭祀两个方面。在华夏族逐渐形成过程中,天人合一观念逐渐萌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肥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1、文字产生《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2、夏代的历史与文化,古书记载极简,难考其详。孔子:“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史记·货殖列传》:“夏人政尚忠朴。”3、商代神本文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4、周代人本文化“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周朝确立了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周公“制礼作乐”王国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饕餮纹夔龙纹龙纹凤鸟纹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王室微而礼乐废”3、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士、商、农、工”4、诸子百家:汉代司马谈按照诸子学说的倾向,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则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5、华夏文化圈的扩大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边各部落纷纷进入中原,“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战国时形成以华夏为中心,兼容并包蛮夷戎狄的民族地域结构模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管子·王言篇》)1、秦代统一文化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许慎《说文解字·叙》:战国时代“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统一文字(书同文);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度同制);统一法律,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行同伦);废除封建、推行郡县,决通川防、修筑驰道(车同轨、地同域)自秦王朝以后,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汉代文化的发展(1)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2)从尊崇黄老到独尊儒术(3)文学、史学、天文学、医学、算学、农学等虽在经学的笼罩下,仍有光辉的成就。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1、胡汉文化交融2、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3、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发展:儒玄佛道兼容4、文学史学艺术兴盛1、政治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繁荣2、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文化在继承华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3、科举制4、三教并举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5、文学艺术苏轼:“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6、史学新发展官修史书制度确立史学著作中有了史评、政书、典章制度史等新的创作邓广铭:“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1、统治者的文治政策2、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3、理学4、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5、科技6、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刘知远:“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后汉权臣史弘肇:“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宋初,力纠五代重武轻文之策,实行“兴文教、抑武事”的“右文”政策赵匡胤号召武臣读书,以文官掌州郡事,开崇文抑武之风气,并定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学校之设遍天下”(《宋史·选举志一》)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实行“锁院”、“糊名”、“誊录”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秦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末靖康之难迫使中华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推进(1)杭州——苏州及运河—线构成南北向文化轴心,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的东西向轴心。(2)政治中心人物南方化两汉时,“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西晋时“豫州人士,常半天下”唐宰相总计人数三百六十九,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太祖、太宗两朝,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宋真宗、仁宗年代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局面,王钦若出自临江,丁渭出自苏州。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的渐多。南宋时期包括政治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分布,以两浙居全国首位,福建第二,江西次之,四川第四。(3)学术中心南移唐到北宋,学术中心位于洛阳、洙泗一线,中唐时“闽中无儒家流”,南宋时,学术中心即迁转到闽、浙一带朱熹:“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理学,又称“道学”,是一种充分哲理化和政治伦理化了的新儒学。理学的兴起,与五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相关。理学的社会影响与作用:第一,理学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第二,理学又促进了礼教的强化,起了束缚自由思想的不良作用。中唐以来,官僚士大夫阶层集地主、商人、官僚、乡绅、知识分子多种身份为一身,他们的文化追求,形成所谓“雅”文化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藏书、金石、弹琴、奕棋、饮酒、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品茗、园林、游艺中唐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市民阶层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宋代户口分类的基本方式之—,是坊廓户与乡村户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形成了市民文化。讲史(长篇小说)、小说(短篇小说)、讲经、百戏表演、杂剧与南戏李约瑟:“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看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游牧民族统治者一般采取迁都、与汉人通婚、禁胡语胡服等一系列汉化政策,祟尚儒学,重用汉族儒士,采用汉官体制,其文化遂逐渐地走向“汉化”。“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宋仁宗时,西夏已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金国,“立孔子庙于上京”(《金史·孔璠传》),以儒学为正宗道统。“译经所进新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杨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金书·世宗纪》)元世祖忽必烈在汉族士人影响下,在统治体系与典章制度方面大举汉化,并钦定朱学《四书章句集注》为开科取士标准。汉文化在文化观念、婚姻关系、社会风习等方面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1、专制文网:灭绝异端、禁锢思想;罗织文网、诛戮文士。“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2)2、早期启蒙思潮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以顾炎武、颜元为代表的“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想,以方以智、梅文鼎为代表的“缘数以寻理”的科学思想,以傅山为代表的个性解放思想。清代中叶以后,受考据学风的熏染,启蒙思想的方向转入学术独立和学术研究中的知性精神的发展。3、西学东渐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时期。4、中国传统文化大总结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在图书典籍、古代科技、学术文化等诸方面都进入了总结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本草纲目》、潘季驯的《河防—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在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使难读之古书,自此可以读,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承传以及向前推进起了较大作用。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史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