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乙醛的性质和应用教案
醛的性质和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及用途.2.使学生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3.掌握醛基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实验现象的本质,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以及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a、能在反应中较好地辨别物质的变化,识别物质所具有的氧化性、还原性。b、充分掌握同分异构体概念并能熟练应用。c、能简单地理解核磁共振谱图并用以判断有机物的结构。d、回顾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中的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醛的有关知识。教师的教学准备:本课情景问题的设置,课件的制作,突出重点细化难点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镜子、保温杯内胆、乙醛样品、银镜反应和斐林反应实验用品、溴水、乙醛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教学策略设计】1、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是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的,采用“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逐个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从而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2、本课传授给学生的学法是“问题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分组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逐个任务通过探究发现、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问:(1)你想知道镜子和保温杯内胆是如何制成的吗?(2)你知道葡萄糖是镀镜的主要原料吗?(3)你想自己亲自制作一面你所喜爱的小镜子吗?探究活动:1、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4O,它的1H-NMR谱图如下,你能写出符合的结构式吗?回忆与再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接触过这种物质吗?学生思考回答: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学生练习:写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种衍生物――醛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对此分子式有感性认识。通过回忆再现,构建原有的乙醛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2实验演示探究实验:学生通过阅读乙醛样品标签、观察乙醛样品、闻味,将其溶解于水等,总结乙醛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请根据乙醛分子中所具有的基团,推测乙醛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小结:乙醛分子中有甲基,甲基的结构与甲烷类似,应能与氯气等发生取代反应;醛基官能团中有C=O双键,C=O的内部结构和C=C是类似的,C=O应该能发生加成反应。思考:我们知道,乙醇变乙醛是氧化反应,现在乙醛与氢气加成又得到了乙醇,相当于是醇氧化的逆过程,通过实验,和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演示那么这个加成反应还可以叫什么反应?学生回答: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强调:C=O双键的加成不如C=C容易,通常情况下C=O双键与溴、水、HX等很难加成。探究活动:已知乙醛分子的官能团是醛基,醛基中的碳显+1价,推测其可能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小结:醛基中的碳元素化合物既可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又可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在化学2中曾讲过乙醛氧化生成乙酸。学生回答:氧化反应2CH3CHO+O22CH3COOH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经过分析推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以获取结论的科研方法。实验探究探究实验1:银镜反应。[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胶头滴管,乙醛溶液,氨水,硝酸银溶液。注意事项:1、试管内壁应洁净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3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设计方案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3、加热时不能振荡和摇动试管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化学方程式(师生共同进行)①Ag++NH3·H2O=AgOH↓+NH4+②AgOH+2NH3·H2O=[Ag(NH3)2]++2H2O③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探究实验2: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胶头滴管,NaOH溶液,乙醛,硫酸铜溶液。注意药品用量:2ml10%NaOH溶液+4~6滴2%CuSO4溶液,振荡后+0.5mL乙醛溶液,水浴加热思考1:1、找出醛基与沉淀产物的关系式2、上述两反应的用途学生分组讨论小结:1、上述反应可用来检验是否患有糖尿病2、上述两反应均可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思考2:一个学生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取1mol/LCuSO4溶液和0.5mol/LNaOH溶液各2ml,在一支洁将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ml40%的乙醛,结果无红色沉淀出现。试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强调:1、NaOH过量碱性条件下2、加热神。实验中有分工,有合作,在确定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大家对实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每人根据分工独立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该实验交给学生做的最大好处是: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制出的银镜时,心情特别激动,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对老师设置的问题兴趣更浓。适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协作交流解决问题探究活动: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均为弱氧化剂,如果向乙醛溶液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会有什么现象?为何有上述现象?实验探究:将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乙醛溶液中,溶液褪色。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均为弱氧化剂,而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故能反应。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探索。适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归纳拓展评价反思探究活动:将少量Br2水滴入乙醛溶液中,能否褪色?若能,乙醛是发生加成反应还是发生氧化反应?请设计实验验证?已知:若发生氧化反应,则:CH3CHO+Br2+H2O→CH3COOH+2HBr若发生加成反应,则:CH3CHO+Br2→CH3CHBr(OBr)引导学生对上述方案进行评价,在可能的条件下并用实验验证。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知识迁移巩固应用例题讲解。学生先思考,小组得出初步结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完成解题过程。作业通过例题、练习,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学习中,调整与巩固认知结构,并通过联想、回忆、迁移等思维方式,使认知结构得到扩展和创新。学习评价是对本堂课知识的深化,增强思维的发散与收敛,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的价值,发展学以致用。【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科学探究,尊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自然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乙醛以及乙醛的一些性质。在整节课中,利用开放性的实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的主体活动,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的课堂秩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控制,时间安排上存在不确定性;学生获取知识比较分散、参差不齐,必须通过教师的导向、点评、规范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方面还不够理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突破。板书:第三单元醛羧酸醛的性质和应用一、乙醛的分子结构二、乙醛的物理性质三、乙醛的化学性质61.乙醛的加成反应2.乙醛的氧化反应a.燃烧b.乙醛的催化氧化c.乙醛被弱氧化剂氧化Ag++NH3·H2O=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Cu2++2OH-=Cu(OH)2↓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本文标题:乙醛的性质和应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