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六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1页共8页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毛泽东思想(6)邓小平理论(7)“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课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6)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7)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二、复习方法1、记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4个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5个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6位人物(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记忆20世纪中国思想(比较记忆法):三民主义使中国人醒过来;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人“康(建设小康社会)”起来;科学发展观使中国人民“和(和谐社会)”起来。三、知识要点一.西学东渐(19世纪40、50年代)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外观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②清长期实现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官僚、士大夫对世界了解甚少;③为了解西方,低于外国侵略,一批先进之市开始开眼看世界。(2)内容:1)近代地理科学知识;2)世界各国概况;3)先进的科学知识;4)西方的政制制度。(3)林则徐、魏源的贡献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②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摘译了《各国律例》,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③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在书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可贵的思想准备。评价——积极: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后来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最大作用。局限性: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君主专制的樊篱。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第2页共8页(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太平天国运动。②西方广泛冲击中国传统文化(2)内容和实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冯桂芬——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②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4)实践及其破产:①从19世纪60至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②除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外,还创办近代学堂,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海军。③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5)作用: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②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③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3.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时间和原因: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与洋务派、顽固派之争:①起初立场: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是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支持者。②后转变为“西体西用”的立场。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国图强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思想内容: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议会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但是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阶级基础)。③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起来,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③谭嗣同——著《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以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④严复——编译《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君权论进行严厉批判,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的道理,用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性质: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影响: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4)维新派的实践——戊戌变法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系统阐述了变法的具体方案,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的开始。但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运动遭到失败。第3页共8页(5)维新变法思想及戊戌变法的影响: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3.作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1)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是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后,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北平军阀割据混战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1):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遵孔复古逆流,先进分子对辛亥革命的反思2.兴起:①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出版《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③主要阵地:《新青年》(即原《敬告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大校,他在学术上实行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④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3.内容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①倡导民主和科学(核心),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影响:1)为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2)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为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1)原因: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b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帝制余孽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2)表现:陈独秀陆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实际上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实质:“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4)意义: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5)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在《狂人日记》中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2)对贞节观念的批判:《我之节烈观》,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3)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起来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1)白话文兴起的原因:文言文是旧文化传播工具;白话文便于普及新思想。2)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的“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4)文化平民化: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4.影响: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第4页共8页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5.局限:(1)前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的偏向。如把中国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三.20世纪以来思想理论的重大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失败。③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将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主要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开展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评价: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他在辛亥革命
本文标题:专题六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