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讲座区域经济发展
专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开发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代表理论1、梯度推移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等人创立梯度发展理论。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引入梯度推移理论。基本涵义——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逐步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推移的。(东—中—西)•优点——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缺陷——引发区域发展失衡2、反梯度推移理论基本涵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是引进、采用生产技术的顺序。不管地区处于哪个梯度,只要有需要,又具有一定条件,就可进行大规模开发。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实现超常规发展,然后向二级一级梯度地区进行梯度推移。3、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并存论生产力空间推移方式分经济发展阶段而异,同一区域有时可以纯梯度推移,有时也可跳跃式发展,即反梯度推移。同一区域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发展模式。4、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优区位开发——优先开发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以此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点轴开发——强调条件优越地区点上开发,而且强调点——点之间的交通通脉即轴的开发。•点轴开发理论源于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作发展重点,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多用于中观生产力布局)•“长——株——潭”金三角城市群即运用这种理论。6、流域发展理论基本涵义——根据我国江河水系的特征,充分利用江河与水系的综合开发,促进各地区按流域融为一体,促进全国经济共同发展。流域发展战略提出了: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黄河——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西五省——东北——澜沧江流域7、菱形发展战略理论基本涵义——建立多个增长极,建立以交通运输线为纽带的区际经济技术联系空间,采取点状跳跃式的区域开发模式,形成菱形状网格式发展格局。•京津如图:上述是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还有区域分工理论,地区发展阶段理论、城市中心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京津上海武汉成渝穗深二、区域经济开发的涵义特性及原则(一)涵义与特性区域开发与发展——即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求得本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性:1、地域特色性——不同区域有不同区情。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战略性——区域的开发和发展应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及稳定性(1)从本区域发展的全局谋划;(2)从本区域长远发展全面谋划,防止以短损长;(3)本局域发展要服从全局。3、综合性——区域发展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部门的综合性行为。①发展目标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②资源要素配置流通的多元性;③经济关系、交换关系的复杂性;④工作联系协调的困难性与多部门性(二)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原则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本地区性出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2、遵循客观规律原则(1)生产力发展规律(2)市场经济规律(3)自然与生态规律3、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以人为本(2)经济发展目标要着眼于为全体人民带来最大的福利(收入、健康、安全、质量)(3)有利于资源节约(节电、节水、节能)与保护重要稀缺资源(4)注意发展中的代代公平、代际公平4、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原则①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②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治理与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先建设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5、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五个统筹”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市场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协调以下几个关系:①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从速度型、数量扩张型转向效益与质量型;②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的关系③重点与一般的关系6、市场主导、企业本位、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原则(1)发展区域经济要靠市场机制,重视市场与流通(市场带动型),不能以行政取代市场(2)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靠企业、靠民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主体(3)必须有政府的科学、有效的调控A、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B、优化公共产品与基础建设C、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D、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三、确立和实施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制定战略的步骤1、对区域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战略评析要首先对本区域的资源从动态的市场角度进行评价与科学分析其一,自然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缺性、地域性、有限性、综合性。自然资源有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旅游及海洋资源七大要素,评价的内容:A、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开发可行性及价值);B、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状态;C、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D、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果预测;其二,经济、社会资源与条件的分析及评价A、人力资源评价(人口数量、结构、素质)B、资金评价(资金供给、资金需求、资金流通)C、技术评价(技术水平、科研开发能力)D、营销能力评价(市场容量、营销状况)2、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与评价(看处于什么阶段)其一,罗斯托的线型阶段划分模式评析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第二阶段:起飞准备阶段——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主导产业——轻工、建筑第三阶段:起飞阶段——积累率10%以上,轻工业主导阶段;第四阶段:成熟阶段——现代科技推广到各生产领域,工业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积累率稳定在10-20%,主导产业是重型工业及制造业体系。第五个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生产占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汽车工业成主导产业。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居民注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门生产的无形产品(教育、旅游等)。其二、用产业结构深化规律判断区域发展阶段第一:传统社会阶段——一产为主,极少现代工业;第二:工业化初期阶段——以食品、烟草、水泥、采掘等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开始发展,投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工业化中期——制造业由轻型工业转向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四: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高级阶段)投资领域为第三产业部门为主;第五: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由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生活方式走现代化;第六: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分化出的智能、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人民消费追求独特的个性与高水平的质量,知识密集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目前,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或混于几个阶段之间,各地区均分别处于不同阶段。3、确定发展或开发的战略目标(1)应评估市场机会——(2)将市场机会与本区域经济能力结合确定战略目标体系A、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B、经济总量目标及增长速度(GDP、工业、财税)C、经济结构及方向和定位D、人口增长就业率指标E、社会其他进步目标如果是城市,应有城市战略定位目标;4、选择与确定开发或发展战略模式有三种模型可供区域发展模式选择(1)增长极开发模式此模式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完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是非均衡的,而是由一个具有推进型产业和聚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极为中心,通过扩散幅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其他产业发展,以促进整个区域发展。增长极开发模式包含两个互相对立的过程:极化过程(效应)——是经济能量在增长极积累及聚集的过程;扩散过程(效应)——是指增长极的经济能量向其他空间的释放、扩散过程。这两个过程具体通过:部门(产业)增长极的转化→产业聚集、辐射、扩散、带动城市增长极的转化→空间上的聚集、辐射、扩散带动(2)点轴开发模式基本内容:——区域发展由注重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型的不断延伸与聚集,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和开发过程,实现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要求:第一,首先要选准和确定好轴线;第二,对轴线内各个极点进行等级划分;确定极点和轴型的开发顺序(一级轴线、二级轴线、三级轴线)第三,对轴线内原有极点及新生极点发展方向和规模进行规划。(3)网络开发模式基本涵义——也称非极化的区域开发模式。多用于过度极化引起聚集规模不经济时所采用,经济空间结构由节点、域面、网络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基本内容:第一,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通讯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局的网络。第二,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均衡发展模式,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目前已开始采用这一模式,长沙市区采用这一模式。选择确定哪一种模式应根据区域区情、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市场状况等来决定。5、规划和确立战略重点(1)重点产业(行业)即主导、支柱产业;(2)重点地区;(3)重点企业;确立重点,才能保证资金和其他资源用在刀刃上。6、确立区域经济战略布局(1)确定本区域在国家总体布局中及上一个层次区域布局中的地位和角色(2)确定本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空间布局①.工业生产力布局(含建筑业)②.农业生产力布局③.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④其他产业空间布局⑤重大项目、重要企业(工业园区、基地)的空间布局⑥制定区域发展的战略步骤、战略措施A、战略步骤(分步走的阶段和目标)B、战略措施二、发展中的中国区域经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1区域发展战略一个标志、三大要件–标志是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结合发展阶段的具体条件提出区域发展的目标。–三大要件:•一是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二是相应的政策导向和区域政策体系•三是构建、完善区际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区域发展目标的内涵•地区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公共产品的享用水平地区发展水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为标示。–受要素禀赋差异等影响,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难以完全消除的。特别是受自然条件影响、生产成本和发展成本很高的地区,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负有重要使命的地区,难以通过扩大经济总量缩小发展差距,就要考虑通过移民路径,使人口密度与人口承载力相适应。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城乡居民感受最直接的指标。–它除受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等影响外,还受地区劳动力异地就业务工影响。–对于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发展条件难以尽快改观、当地就业岗位近期难以大幅度增加的地区,组织异地就业,提高到外地务工的劳动力素质,不失为重要的举措。地区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医疗卫生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基本社会保障•基础生活设施•公平的司法体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私人物品的极度匮乏到社会公共品的供给短缺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钱,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社会公共品的享用水平既反映了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程度,又从源头上决定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不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多方面差距中需优先考虑的要素,也是中央政府须大力扶持的领域。小结:–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保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案例:不丹•3.8万平方公里,80万人口•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精神生活、国民幸福•国民幸福总值(GNH)–发展经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实行良政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1、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要抛弃各种陈旧的不适时宜的观念,思路决定出路,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观念创新。要抛弃:(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观念(2)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3)双重体制时新出现的“市场分割”观念(4)不适应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的旧观念2、加大区域体制创新中央提出:(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3)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5
本文标题:专题讲座区域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