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背景: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3、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西湖会议:西湖会议是指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8月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1.历史背景: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党外联合”。但这时,共产国际接受了马林提出的关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主张。7月18日,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所有工作都必须在和马林的紧密联系下进行。8月,共产国际又专门作出《给共产国际驻中国特派代表的指示》。不久,共产国际派马林携带这些指示由莫斯科到达上海。马林认为中共二大决议赞成与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是不符合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的。2.会议主要人员:根据马林的提议,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马林、张太雷7人。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再次提议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组织。[1]3.会议主要内容:马林强调指出:国民党是各阶级联合的党,无产阶级应该加入并改造国民党,以推动民主革命。他认为,中共加入国民党符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精神,并要求中共尊重共产国际的意见。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共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起初,大多数中央委员反对马林关于加入国民党的提议。经过马林的说服和解释,多数中央委员从尊重共产国际指示出发,基本上接受了加入国民党的主张。但对马林关于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提议也作了部分修正,决定党的少数负责人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4.影响: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国共两党“党外联合”方针向“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西湖会议为中共三大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作了必要的准备。《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该宣言是中俄双方第一次以平等互助的精神发表的宣言,其中表明了孙中山公开确立联俄政策,也表明苏俄政府对孙中山的支持。《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对中国大革命的兴起虽然有促进作用,但因为它的实用主义方式,预示着中俄双方,日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阶级利益冲突,最终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只有靠共产党独立领导才能完成。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16日,苏联特使越飞来到上海,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的问题。以此为精神,苏俄代表越飞与孙中山在26日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的签订,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并表达了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当时孙中山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手下只有几万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军队,美国、英国和日本在中国看中的是北洋军阀,谁也不支持他,孙中山连广东都统一不了,迫切需要外来援助。当时他向刚刚取得十月革命的苏俄政府求援,这个时候的苏俄恰恰刚刚驱逐了日本支持的白俄武装,进入到远东,但是在国际上受到了列强包围,那个时候的苏俄几乎没有党政的外国朋友,因此苏俄想在中国找一个有实力的派别结盟就看中了孙中山,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使双方走到了一起。2.内容:(1)孙逸仙博士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无使此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越飞完全同感,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在民国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2)依孙逸仙的要求,越飞重申1920年9月27日苏俄对华声明:即苏俄准备且愿意根据俄国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之基础,另行开始中俄交涉。(3)因承认中东铁路问题只能于适当之中俄会议解决,孙逸仙以为现在中东铁路之管理,事实上只能维持现状。越飞同意铁路管理办法以双方实际利益与权利,适当时候进行改组。孙逸仙认为此点应与张作霖商洽。(4)越飞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在外蒙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从外蒙撤退。3.意义《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与苏俄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表明了孙中山公开确立联俄政策,也表明苏俄政府对孙中山的支持,这为后来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开展大革命奠定了基础。4.影响当时苏俄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是辅助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胜利,可是这个时候的中共刚刚建立,没有底盘更谈不上有一兵一卒。从苏联现实的国家利益需要,苏联领导人瞩目的是在中国有实力而且能够联俄的集团,找来找去就只有中国国民党,因为孙中山毕竟手下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在广东有几万军队,尽管他们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却是唯一能够同他们联合的实力派,正是出于这种国家当前利益与意识形态和长远目标的矛盾,苏联一方面联合孙中山,并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表示迁就,另一方面对《孙文越飞宣言》一直采取淡化态度。《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签字之后,苏联官方在塔斯社的报道和《真理报》上曾经记载有此事,可是刊登的文字非常简单,而且有意回避了具体内容,此后的几十年来苏联官方出版的历史书和文件汇编提到这个宣言也只讲题目对内容做了省略。苏联对华政策这种两面性实际上也种下了后来国共破裂,以及国民党同苏联破裂的隐患,1926年至1927年初大革命风暴兴起之后,面对共产党的大力发展,国民党要人马上指责这违反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后来的历史证明在原则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却不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对中国大革命的兴起虽然有作用,却因为它的实用主义方式,预示着苏俄和国民党以及中国的国共两党的奋斗目标不同,日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阶级利益的冲突,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只有靠共产党独立领导才能完成。中共三大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国民党一大会议内容、政治纲领:大会通过了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的具体办法,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强调“国民党之组织原则,当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度”。领导机构采取委员制。大会还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此次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对外政策包括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等。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1.国共合作的形成,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收到震慑。3.使中国共产党地组织和成员得到了迅猛发展,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4.合作失败后,我们党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使党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作用: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共四大: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会还在总结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同国民党关系的新政策,基本方针是: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扩大左派。大会强调指出,共产党要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二月罢工:1925年2月9日,上海日资的22个纱厂4万余人为抗议厂方无故开除40余名工人,拘捕4名工人代表,在中共党员邓中夏、刘华等人领导下举行了震惊远东的大罢工。罢工得到全国各界的声援,上海、杭州等地发起募捐活动,成立后援会。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收买工贼、出动军舰示威,以及唆使北京政府出面干涉等方法破坏罢工。2月25日,在罢工的影响下,日本资本家被迫与工人谈判并签约。罢工于3月1日结束。五卅惨案: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作用影响:五卅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从学生运动到全面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1日北京外交部向驻京公使团领袖意国公使提出抗议。最后将此案做为地方事件处理,即在上海谈判,北京政府乃派专使蔡廷干、郑谦、曾宗鉴南下,英日等国亦派委员六人至上海。6月16日开会,中国代表提出解决办法十三条。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