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发展历程萌芽: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顶峰、衰落:结束于1912年: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2.12宣统帝下诏退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设中书省、行省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接上一课)(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太尉御史大夫皇帝丞相外朝中(内)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度※内(中)朝人员构成?职责所在?内外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野。”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朝制度(1)中央:御史大夫(2)地方:刺史制度①创立者:②概况:③职责:汉武帝全国设13个监察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司隶校尉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地方)察举制度(1)创立者:(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汉武帝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德才、孝廉)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按出生门第)当时较完善,但具封闭性(如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且民意无从体现(如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地方)察举制度(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09年海南卷)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关于该时期的制度建设表述正确的是A.设置“中朝”加强相权B.设置十三州部,监察地方政治C.创立太学,培养五经博士D.实行察举制度,设置“中正”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场所)吏户礼兵刑工官吏任免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工程建设户籍、土地、赋税①草拟②审核③执行(1)各省部职责:(2)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君权独尊;②分工合作,相互协调,行政效率提高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右边是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示意图,它下面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得以实现在、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完善:隋唐3、选官制度:科举制(1)时间:(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3)发展演变:(4)评价: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限定)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有利于效率提高③促成了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⑤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诗歌)和艺术(如书法)的繁荣积极:局限: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御史台(自学)科举制道-州-县选修四:列举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表现方式,并简述其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武力讨伐: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和亲通婚:如先后打败东西突厥间接管理--羁縻府州(东突厥)直接管理--安西都护府(西突厥)西北各族首领后嗣由唐册封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对少数民族:对中原:对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及民族融合团结“战而后和”策略:措施影响: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一参二府三司”)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提点刑狱司略路-州-县(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三司(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宋代中央机构皇帝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二府——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大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三司(掌财政)参知政事(副相)度支盐铁户部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一参二府三司”)1、中央行政制度:2、监察制度:3、选官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提点刑狱司略路-州-县(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枢密院(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三司(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宋代的路: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财赋和监察;•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负责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仓储•帅司,即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兼任事职官,同时兼任地方官知州,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在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里,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作者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A.镇压叛将,尽收精兵B.事权分散,相互牵制C.内外相制、强干弱枝D.广置监察,集权中央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三)巩固:西汉(四)完善:隋唐(五)加强:宋朝(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皇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直辖腹里军事宗教及西藏等※区别唐元两代中书省的不同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辖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CB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六)发展:元朝1、中央行政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一省二院”行省制(1)原因:(2)设立:(3)职责:(4)中央对行省的控制:(5)影响:▲10个行省+2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地)▲元分五级:省-路-府-州-县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表现?)中央监察(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和省官互迁元朝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①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②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为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材料一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8分)(1)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设置机构,加强监察;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了控制。材料二在吐蕃乌思藏地区,最初:“蒙古成吉思汗取得汉地的皇位,镇摄整个国土,对诸皇子分封土地之时,以及后来在历代皇帝之时,出现了划分拉德、米德,清查土地,计算户数的种种制度等……蒙古薛禅皇帝之时,治下有11个行省,吐蕃三个却喀虽然(人口)不到一个行省,但由于是上师(帝师)的住地和佛法兴盛之区,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这样(总共)有11个行省”。(2)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达赖等藏独势力和西方“民主人士”策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及“和平请愿”的闹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批驳其“藏独”行为(6分)(2)元朝时已在西藏清查土地和人口,并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统治(属宣政院的直辖地),西藏地区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基本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发展要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明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
本文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