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2部分.
专插本复习考试科目《大学语文》(Ⅱ)第26篇《断魂枪》(P150-154)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一方面对往昔神枪的威风八面满怀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传”断魂枪。通过沙子龙的复杂心态,小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揭示出当时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与悲凉。这一丰厚而沉重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作者善于通过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肖像描写,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对沙子龙内在复杂心态的外在行为显现,尤为精彩。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对话声口毕肖,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第27篇《苦恼》(P162-165)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借此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整体构思具有以小见大的匠心。小说围绕姚纳想向人诉说苦恼的可怜心愿展开情节,写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人无情而马有情的强烈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笔墨平淡而爱憎浓烈,发人深思。同时,作者又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小说的人物静态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也相当出色。第30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P184-186)……〔二煞〕你身须姓刘,三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译文: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把你从头数到脚: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整地耕田。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问我借了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有什么糊涂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拉扯住,平白地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汉高祖?高祖,即刘邦。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更觉可笑。《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这套散曲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现出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作者批判的锋芒不仅仅是指向汉高祖一人,而是指向所有欺压百姓却要装模作样的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更是指向残酷地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元代统治者。艺术特色:一、乡民的独特视角。作者在曲作中通过一个小人物——无知乡民的特殊视角来展现汉高祖这个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把至高无上的皇帝贬得一文不值,写作手法实属高妙。乡民是无知的,又是有识的;他的看法多属误解,但又反映出许多真实。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相交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乡民复杂而变形的内心世界。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世界里遭到了最无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庄严与神圣,展现了无法伪装的本来面目。二、幽默的讽刺喜剧。这套散曲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情节中有铺垫、有发展、有高潮,堪称一部情节完整、充满夸张和。幽默的讽刺喜剧。几支曲子组成的套曲,能起到一出讽刺喜剧的作用,不能不令人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这出喜剧是有头有尾的。从社长挨户通知皇帝将要驾临,王乡老、赵忙郎等乡里头面人物忙着接待,写到皇帝仪仗车驾到来,八面威风,不可一世;又从皇帝下车后,接受众人礼拜,架子十足,装模作样,写到乡间小民猛一抬头,识破其即是早先贪杯赖债鱼肉乡邻的无赖:故事生动,情节完整,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这出喜剧中的人物是颇有性格的。无论是写乡里接驾前的忙乱,还是写皇帝仪仗车驾的威风,都衬托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汉高祖的好虚荣、讲排场、气势凌人、威风十足。而紧接着的面目为乡民所识破、老底被乡民所揭穿的描写,则突出了大人物的昔时卑琐低下、今日装腔作态的可恶可憎。社长、王乡老、赵忙郎等忙于接驾的表现,显露出他们善于巴结逢迎的心理。而“猛可里抬头觑”的乡民虽然无知,所见不广,但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在曲作中也得到了真实形象的刻划。三、生动的口语方言。这首套曲是以乡民叙述的口吻展开的,因此用的是与乡民身份一致的语言,亦即乡间生动的口语方言,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曲中形容王乡老与赵忙郎:“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三言两语勾画出迎驾的乡绅土豪令人作呕的模样。“瞎王留引定乔男女”中的“瞎”与“乔”字,点出了乡民们对迎驾的厌恶,认为那纯属胡闹的稀奇古怪的行为。仪仗队的服装被称作“大作怪衣服”,皇帝前后的随从被叫做“天曹判”、“递送夫”,处处流露出乡民们对下乡扰民的帝王的蔑视和憎恶。而对刘邦,曲中连用“那大汉”称之,根本不把至高无上的帝王放在眼里;“觑得人如无物”、“挪身着手扶”显示刘邦的傲慢和装腔作势。末三支曲更是乡民对高祖昔时无赖行为的控诉,用“你”称身为皇帝的刘邦,谴责他“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强秤了麻三秤”,“偷量了豆几斛”,纯是乡间明白通俗的口语,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了刘邦流氓无赖的嘴脸。结尾处语言生动至极:“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乡民的几句挖苦话令帝王的尊严扫地以尽,令读者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第32篇《我与地坛》(P198-202)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地坛,围绕着地坛写自己和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个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爱。母亲对自己的爱。写母亲对自己那种毫不张扬、意志坚韧的爱。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第三部分是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作者对自己经历酸甜苦辣多变命运的感受。全文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母爱、人生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要求我们应该理解作者用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二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三是侧面烘托。作品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2、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4、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第36篇《听听那冷雨》(P245-248)本文写于1974年3月。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之中,台湾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之下。海峡两岸相互隔绝已有四分之一世纪。这就是文中说的:“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前连在一起。”余光中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在人生道路上也从青年步入中年,两岸分隔的现状时时触发他深深的乡愁。正如他在那首著名的《乡愁》诗中所咏叹的:“而现在/乡愁是一万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写乡愁主题的诗与文是可以互相释读的。这篇散文有一个独特之处,即通篇没有用“我”,而写了一个第三人称的“他”,写“他”的思想和感觉、现实与经历,似与抒情散文的艺术惯例相悖。但谁都明白,这个“他”就是余光中自己。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象化、他者化,以求更冷静地审视和更客观地呈现。其二是借助于泛指性、虚拟性的“他”,将自己个人化的经历与感悟放大为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普遍性的乡愁情结和中国意识。“听听那冷雨”。在何处听?为何要听?听出了什么?答案全是两个字:中国。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是回响在全文中的主旋律。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用丰富而奇特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具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美在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散文白话与富有继承性的古代汉语精华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细分为感觉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三大特色。首先是感觉美。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是视、听、味、嗅四种感知方式。那么触觉呢?让我们注意这雨是“冷”的,“冷”是人的皮肤与雨相接触的感觉。由此,五官的感觉占全了。此外,人的各种感觉还往往有互相打通的现象,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联觉”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的“通感”。“听听那冷雨”,当然是听雨声,但能听出那“冷”字与“冷的感觉来,却是触觉向听觉的挪移,是一种感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联想,使“冷雨”的意象更具奇异感与立体感。其次是意境美。“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中国历代诗人对意境美学理论的长期创作实践,产生了无数的佳句名作,成为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是间接引用,柔和了唐代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宋代诗人陆游“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等多重意境。“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则是直接引用,使古诗的意境与韵味荡溢文间。在此基础上,作者自己也实践着传统美学,用现代的散文语言创造着古典式的意境美。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是现代意象与古典美的结合。再次是语言美。善于运用联绵字是本篇语言上的重要特色。联绵字一般有三种: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重言即叠字法,两字相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堪称流传千古、运用此
本文标题:专插本《大学语文》第2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