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1--ChapterOneIntroduction中国翻译历史概况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中国近代的翻译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此后不久,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也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建树后来成为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2--这一时期的翻译成就的代表。翻译的标准我国学者所创立的本土翻译标准如前所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翻译标准的提出者是严复。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号几道。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攻船舶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做军舰驾驶工作。1876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879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同年归国并执教于母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纳21年病逝于故里。从1898到1911年13年间是他译介生涯的鼎盛时期。严复译介的作品多系西方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进化论、哲学、社会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他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今天虽然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严复之后,又有许多文学家、翻译家提出自己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人。伟大作家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实践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题未定”草》1935)著名翻译家傅雷根据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在1951年提出翻译“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我国通学大儒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比傅雷更进一步,他的标准(毋宁说是方法)是一个“化”字。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1979)在我国有影响的国外翻译标准同我国一样,西方在翻译上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一公元前43)。他在一部著作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3--风格和力量。”继西塞罗之后,西方历史上又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以下几位。英国人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ionoftheideaoftheoriginalwork);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前苏联的费道罗夫提出了等值的翻译思想: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2)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EugeneA.Nida)是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翻译学家。他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奈达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相对应,另一位翻译理论家英国的纽马克(PeterNewmark)则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观点。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虽各不相同,但都旨在提高翻译水平,使译本精益求精。这也是每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所努力的方向。大学英语学生应掌握的翻译标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理解正确”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基本信息,译文达意”就是要求译文基本通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要求就是译文“基本忠实”和“基本通顺”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忠实,再通顺的译文也不是好译文;但是如果译文不通顺,让人不能卒读,同样达不到翻译的目的。所以在翻译的实践中,如何掌握这两个尺度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种倾向:既不要“宁顺而不信”,也不要“宁信而不顺”。大学英语的学生的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4--译文两种倾向都有,但往往在“顺”的方面更不合要求,表现在不敢放开手脚,被原语的形式锁链紧紧套住,结果造成诘屈聱牙之病。如何学习翻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轻视翻译的心理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技能,经常受到某些学习者的轻视。有的人认为理解就等于翻译,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严复的翻译标准来自于他“译事三难”的慨叹,他还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话,可见翻译之难。对于外文的正确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最费心神的一步。这个表达的过程需要打破两种语言的藩篱,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是行不通的。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知识翻译理论技巧是前人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技巧知识是必要的。它可以在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的翻译工作:一是“监督”的作用,翻译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的翻译做到尽量正确。二是“指导”的作用,在我们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一些技巧可以引导我们少走弯路,多取捷径。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课是实践课,只有理论技巧的讲解是很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印证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加深印象,从而进一步为以后的实践服务。在翻译实践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寻找新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技巧知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最终把翻译工作搞好.最后我们提倡学习者在学问方面不拘泥,不胆怯,根据翻译标准,敢于怀疑,敢于实践,敢于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有译文和自己的译文的不同以及各自的长处或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翻译能力的提高。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5--ChapterTwoTranslationTechniques词汇的理解一词多义同汉语一样,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根据搭配、语境等要素判断一个词的意义。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机械对等的模式。如“chair”一词,其词义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电刑、主席、教授等;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其词典的词义价值与其在上下文中所体现的词义价值是不等值的。正如英国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思(Firth)指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同的。”(Eachwordwhenusedinanewcontextisanewword.)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子:1.book1)theBook《圣经》2)abook0fmatches一盒火柴3)Herfacewasanopenbook.她心里有什么事就表现在脸上。4)It’sasealedbook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5)Sheisabook—keeper.她是管账的。6)HaveyoubookedyourpassagetoNewYorkandarrangedforacabin?你到纽约去的船舱位订好了吗?2.steal1)Wearecompletelyinthedarkastowhostolethecoffinandwhyitwasstolen.谁偷走了棺材,为什么要偷棺材,我们一无所知。2)Edward,laterDukeofWindsor,ratherstealstheb00k.爱德华,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成了本书的主角。C≒ETranslation英汉翻译课程学习资源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6--3)Themorninglightwasstealingthroughtheshutters.晨光悄悄地穿过百叶窗。3.story1)Thiswarisbecomingthemostimportantstoryofthisgeneration.这场战争正演化成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2)Itisquiteanotherstory
本文标题: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