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复习目标】1.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八字方针的调整与结果。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知道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过程。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专题知识梳理】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1)195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2)1953年,规定了实现和进行的任务。2.成就(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2.“左”倾错误(1)1958年的,忽视了。(2)1958年的,使国民经济和遭到严重破坏。(3)1958年的,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3.经济调整(1)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方针。(2)1962年底,开始好转。(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时间:十年。、2.原因:发展到顶峰。3.表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考点二、对内改革(一)决策调整21.会议:1978年。2.内容:,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概况:等省率先实行以为特征的,然后在全国推行。3.意义:使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和的发展。(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概况(1)中心环节是,且目标是要建立。(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有利于稳定和健康发展。(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提出目标: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2.写进宪法: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3.理论发展:1997年指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确定方针:1978年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开放过程(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和、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2年,开发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5)实施,开拓国际市场。(6)2001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7)2004年,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3.意义(1)适应了的趋势。(2)推动了的发展。【真题回放】31.(2013年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2、(2012.课标全国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1.三大改造的目的、具体过程、意义是什么?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失误?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4.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分别起了什么作用?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建立的?有什么作用?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重难突破】阅读下列材料:4材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如何?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2)在城市我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材料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春天的故事》(3)“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材料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二○一○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4)你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自主构建】【巩固练习】1.(2013·山东·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5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2.(2013·江苏·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13·天津·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zzstep.com]4.(2013·海南·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5.(2013·海南·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66.(2013·新课标Ⅰ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国教#育出#版网]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7.(2013·阳江重点中学测试)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8.(2013·如东县调研)“在人民公社期间,……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9.(2013·杭州)《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教|网z|z|s|tep]10.(2013·佛山二模)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11.(2013·福建·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7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本文标题: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