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央党校政经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商品的二因素。答:1、商品的一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由于具有多种自然属性而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向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相交换,因而,每种商品都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二、劳动的二重性。答:1、具体劳动。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这种从制造产品的使用价值所具体表示出来的有用性劳动,就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但是,具体劳动不是形成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2、抽象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在具体形式个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支出,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答:1、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价值形式:一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二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是一般价值形式。四是货币形式。四、商品拜物教答:商品本来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物,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这样,商品就成为一种独立于商品生产者之外并支配他们命运的神秘力量。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物对人的支配,使他们对商品产生了神秘观念。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商品拜物教。五、货币的本质答: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生产后,一方面使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商品交换的矛盾有所解决,从而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此时的商品世界分化形成了两极:一是商品,它们直接表现的是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六、货币的职能答: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逐渐扩大了它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三是贮藏手段;四是支付手段;五是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逐步发展、相互联系的。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另外三种只能是在此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的各种职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七、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的规模、速度会随商品流通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叫做货币流通规律。八、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容,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2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总之,由于马克思发掘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解决并创立了马克思的诸多科学理论,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枢纽”。九、怎样理解货币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会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答:首先,一定期间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由待流通的商品总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其次,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是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这样,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或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待实现的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价格总额愈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愈多。反之,则愈少;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速度愈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愈少。由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交换中的一部分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就使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大大减少,因而货币流通量的公式也要作相应的改变。变动后的计算公式为: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平均流通次数这是金属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其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所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之后,这一规律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无论纸币发行多少,他都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发行量过大,纸币就会贬值,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甚至产生信用危机。十、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得以生产的前提条件。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是,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显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同样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这是因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许可以高于价值出卖自己的商品,或者低价购买别人的商品,从而获取剩余价值,但别的商品生产者也会这样做,其结果,各自获得的剩余价值就会互相抵消。其次,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在流通领域内才互相发生关系,就是说,流通是商品生产者全部关系的综合。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生产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是表明他的商品中包含着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不可能既表现为他的商品的价值量,同时又表现为价值的增殖额。十一、剩余价值的源泉答: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只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了前提,要真正生产出剩余价值必须通过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的物资状态,创造某种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劳动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劳动过程中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2、价值增殖过程。在劳动中,资本家让工人生产使用价值,而他之所以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唯一关心的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要大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费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即生产出剩余价值。简言之,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生产剩余价值。”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答: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唯一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要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十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答: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又确实存在工资被歪曲为劳动的价格的原因:首先,虽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买卖,但因劳动力是存在于工人身上的一种能力,它不能在交换工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这一交换很容易被看成是劳动的买卖。其次,由于工人往往是在劳动后才获得工资,而且工资额的高低又与他付出的劳动量的大小相联系,就是工人自己也难免认为是“干活拿钱”,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第三,虽然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资本的本性决定了他只关心劳动给他带来的利润,所以本能地把工资看成是劳动的价格或全部劳动的报酬。第四,由于工资的变化依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熟练程度及劳动效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工资也像是劳动的代价。所以,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在表面上又歪曲地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十四、资本注意工资的基本形式答: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支付的工资。计时工资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和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广泛流行起来的。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3的产品件数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十五、工资的国民差异答:1、比较工资差异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是有差异的,由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于是,比较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变化的一切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货币工资的多少来衡量不同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2、综合看待各国工资的差异。对各国的工资差异,有一个如何看待的问题。第一,要注意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第二,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名义工资较高,但实际工资并不一定就高。第三,还要看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相比,日工资、周工资等较高,但相对的劳动价格较低。十六、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答: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既要遵守等价原则,有要让资本家在过程终了时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那就必须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在使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十七、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答: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他的资本划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价值增殖过程表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中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据此将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十八、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答: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十九、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答: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合,资本家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不增加投资,
本文标题:中央党校政经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