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屋顶请看书本第七、八页槛墙是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版筑墙指筑土墙,即在夹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山墙山墙是建筑两个侧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横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封火墙封火墙,顾名思义,是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一种以防火为目的的墙体建筑。有的文献也写作“风火墙”。封火墙的最初形态是在可燃的木质墙壁、构件上涂抹灰泥,以此来提高木质构件的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了把木柱砌于砖墙之内的立贴式(即穿斗式)的山墙——封火墙。墀头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通常做法从上到下依次为戗檐板-二层盘头-头层盘头-枭砖-炉口-混砖-荷叶墩一般在北京四合院比较常见。影壁(照壁)设立在一组建筑大门内外的墙壁。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如意踏跺踏跺,也叫踏跺石,即宫殿等等建筑门前的石头台阶。踏跺(台阶)两边各斜置一石条,叫垂带石。两边不用垂带石的踏跺叫“如意踏跺”。龙尾道1.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名。2.借指朝廷。3.旧时城外至城上盘旋而上的隥道。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逐层受窄,中间最窄的一层,称为束腰,束腰之下为仰莲花层,束腰之上层为伏莲花。金柱1、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2、铜柱。《文选·卢谌<览古>》:“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李善注:“《燕丹子》曰:荆轲拔匕首擿秦王,决耳,入铜柱,火出。然铜有金,故称曰金柱。”《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於襄国起太武殿……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前蜀贯休《送友人之岭外》诗:“金柱根应动,风雷舶欲来。”瓜柱(蜀柱、脊瓜柱)位于三架梁上,下脚作管脚榫,柱头做桁,以承托脊桁,桁以下做脊枋和板。大式建筑:宽厚同三架梁。小式建筑:宽厚为1柱径。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与江南民间。减柱造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这种作法常见于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中。在建筑史上,一般认为是因为宋代的营造法式限制较少,以致于建筑设计能有较弹性创造的空间,才会有移柱造这样的手法出现。靠背栏杆宋称阑槛钓窗,下部为勾阑,但中间横木加宽可坐,用“鹅项”将寻杖向外探出,俗称美人靠或吴王靠。在坐板以上立窗框,装槛窗。靠背栏杆沿用到清代,多用在园林中。钓窗近代误称“钩窗”。望柱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等,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为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古代祭祀的牌、碣、表、标、华表等也叫望柱。抱鼓石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板瓦、筒瓦瓦的一种,瓦面较宽,弯曲的程度较小。板瓦是瓦的一种,并非平板,而是带有弧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弧度为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仰瓦两侧称为瓦翅,瓦翅向上铺在屋顶为仰板瓦,其上可覆筒瓦,构成筒瓦屋顶,也可覆瓦翅向下的板瓦,构成仰合瓦屋顶。大式瓦作大式瓦作的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特殊脊瓦,有吻兽等等的装饰。材料可用琉璃瓦或青瓦。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间或也有用筒瓦的),材料只用青瓦。抬梁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干栏式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梁(栿)是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栿——房梁。)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的是在平闇,平棊(即天花板)以下的梁,由于明栿在室内能看得见,所以制造精致。宋代常将明栿做成形如弯月的月梁式,以增加美感。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桁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彻上明造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斗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材分制斗口制垂花门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博古架(多宝格)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是类似书架式的木器。中分不同样式的许多层小格,格内陈设各种古玩、器皿,故又名为“十锦槅子”、“集锦槅子”或“多宝槅子”。每层形状不规则,前后均敞开,无板壁封挡,便于从各个位置观赏架上放置的器物。*架子床国的古老的大床,这种床统称架子床。可分为「四柱床」,「六柱床」。其它变体形式较多,如月洞门罩架子床等。它三面有40公分高的围栏,床口两边还有40公分宽的围栏,只留1.2米左右门洞上落床......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平棋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独立式窑洞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是,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其所以俗称“四明头”,就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部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云南一颗印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蒙古包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
本文标题:中建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