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浙经深度分析报告》[周刊2016-19期]
1会员资料请勿外传浙浙经经深深度度分分析析报报告告第19期(总第37期)《浙经信息》编辑办公室2016年08月25日【分析评论】“僵尸企业”是自己瞎折腾的结果.............................................................2“深港通”是提振香港金融地位的关键布局..............................................4【形势要点】浙江楼市半年报出炉成交活跃、库存回落、价格温和上涨......................6海宁:跨境电商产业园运营..........................................................................8【行业参考】全球能源互联网正加快构建..........................................................................9国际油价下跌“拖累”两桶油揭开国内油田开采成本.........................11《浙经深度分析报告》2【分析评论】“僵尸企业”是自己瞎折腾的结果[摘要]近年来,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中国最为严重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产能过剩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莫过于“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没有哪个企业家希望自己经营一生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要摆脱这一命运,企业家就必须清楚自己的使命,不要再一味去搞融资套政策,去“钻研”类似寻租和跑关系之类非生产性行为,而是要认认真真地生产,要具备并实施真正的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中经评论·北京)近年来,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中国最为严重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产能过剩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莫过于“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分析这些“僵尸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人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补贴,另一个则是银行的救助。为此,有人认为要去除“僵尸”,那就只要政府不补贴,银行也不救助就可以了。然而,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知道,政府并非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都进行补贴,而银行更不会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救助。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他们只是对其中一部分企业给予补贴政策和资金救助。按常理来理解,那些争取到政府补贴或银行救助的企业,一定并非“等闲之辈”,一定是具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才将政府与银行套住。最近,我们基于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之所以会存在,除了与政府补贴与银行救助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论文发现,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成为“僵尸企业”,需要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本事”,也就是企业家们必须要有“忽悠”政府和银行的能力。试想一想,如果不是这样,哪个政府或银行会被一个效益极差的企业牵着鼻子走呢?根据我们的测算,“僵尸企业”平均享受到的政府补贴,是其他企业的3.57倍,其中,政府补贴既包括技术创新补贴,也包括税收返还。享受了政策红利和资金偏爱的这些企业,它们又是以怎样的效益来回报社会的呢?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非“僵尸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是“僵尸企业”的2.52倍,而“僵尸企业”的数控机器占比与技能型员工占比,分别高出非“僵尸企业”6.65个百分点与3.59个百——第19期(总37期)2016/08/253分点。这些调查数据再次证明了“僵尸企业”具有非比寻常的忽悠能力。感叹之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企业家的智力和能力。但是,他们把能力用错了地方,不是想着带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绞尽脑汁想着通过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救助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从这个层面上说,“僵尸企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们自己折腾的结果。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这些企业家不仅瞎折腾,而且是穷折腾,他们将精力放在如何争取外部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如何从内生能力上来增强自身实力。一般来说,作为企业,最大的能力就是要把产品生产好,也就是要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力。然而,这些“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却非常薄弱,无论从产品的不合格率,还是从符合国际标准的数量,产品退货的货值占比,抑或是企业拥有的品牌数量等标准来评判,“僵尸企业”在每一个方面都显著差于其他企业。因此,产品质量低下,是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的增长,大量的企业盲目依靠资本扩张与规模扩大来占据市场,而并非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所形成的差异化市场竞争能力质量溢价来获得市场收益。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社会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这种速度型的增长模式还勉强可以维持,但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企业不可能再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实现快速扩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需求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与需求双方存在极度的不匹配,出现了大量过剩产能,那些缺乏质量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逐渐丧失其市场份额,进而出现经营亏损,只能逐渐演化为“僵尸企业”。虽然说“僵尸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自己折腾的结果,但并不是说一个企业家不需要适当的折腾精神。折腾,可以是对的方面,也可以是错的方面,只要是方向正确的折腾,比如脚踏实地开展质量创新,包括提高质量、从事技术研发等,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内生能力,其结果定当与“僵尸企业”截然相反。我相信,没有哪个企业家希望自己经营一生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要摆脱这一命运,企业家就必须清楚自己的使命,不要再一味去搞融资套政策,去“钻研”寻租和跑关系之类非生产性行为,而是要认认真真地生产,要具备并实施真正的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作者: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程虹)《浙经深度分析报告》4“深港通”是提振香港金融地位的关键布局[摘要]作为与香港市场有着天然联系的深圳市场,深港两地的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在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渐渐失去、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之中的关键时期,此番开通“深港通”,既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延伸,更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中央以此来提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信号。香港必须抓紧时间对金融、贸易、商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充实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服务优势,扩大辐射面,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经评论·北京)在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渐渐失去、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之中的关键时期,国家适时启动“深港通”,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延伸,更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中央以此来提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信号。一、“深港通”时间窗口已开启备受期待的“深港通”实施方案于日前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在经过3个月左右的技术准备与测试之后,预计将于今年11月正式开通。从时间与技术层面而言,“深港通”是在“沪港通”运行较为成熟,并参照了相关机制之后适时推出的,体现了内地资本市场开放的有序性与稳健性。众所周知,在“沪港通”开通至今,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了剧烈波动,尤其是去年6月爆发的大规模股灾,不仅意味着数以万亿乃至更多的市值蒸发以及数以千万计弱势市场参与主体财产性收入预期的落空,也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稀释中国小心培育的资产定价权努力,甚至差点触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成为引爆全局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因此,面对A股当时的危险局面,国家及时进场干预,其后,在流动性注入和相关利好政策的保护下,在市场运行规律的调节下,市场终于在经过一年多的动荡之后呈现企稳迹象,交投日渐活跃,显示投资者的信心正在恢复,这就为开启“深港通”提供了基本的市场运行环境。作为与香港市场有着天然联系的深圳市场,深港两地的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就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结构而言,其典型的科技与创业型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尤其是创新力与盈利价值。尤其是深股通的股票范围,锁定在市值6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深证成分指数和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分股,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这与“沪股通”标的偏重于大型——第19期(总37期)2016/08/255蓝筹股相比,可能较为符合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之前由于A股相对较为封闭,迟迟未能入选MSCI明晟指数,无法吸引国际投资者被动配置A股。当然,国际投资者一直对A股标的有着估值偏高、获利空间不确定以及波动性较大的担忧,而此番开通“深港通”,既有利于扩大内地与相关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亦可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A股市场,尤其是吸引它们投资代表着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那部分企业,为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奠定坚实基础。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亟待整固正如有市场人士指出的,“深港通”的最大意义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因为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将成为金融改革的政策重点。不过,去年“8·11”汇改之后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已经在提示中国监管层,正在步入金融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同样很难避免“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在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过程中,香港的市场经验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于内地而言,其价值无法被上海取代。事实上,在今年上半年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过程中,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启动“深港通”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共享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成果,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深港区位优势,推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合作。这些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以金融、贸易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香港之于内地的重要性在下降。就核心城市而言,上海、北京等内地超级城市正不断缩小与香港的差距,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香港。与香港毗邻的深圳,由于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高,加上深交所发挥的重要杠杆作用,使得深港经济差距迅速缩小,2015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香港只有些微差距,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深圳将很快超过香港。显然,内地核心城市与香港经济竞争力之间的此长彼消关系,不仅在港人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落差,而且也使得一部分内地决策者和市场主体认为,香港的市场中介作用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大不如前,以至于上海、深圳已经可以部分覆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行为空间。其实,这是非常肤浅的市场感知。香港的经济优势并非短期能够形成的,其在营商环境、市场经验、国际视野尤其是专业服务方面依然有着重要优势,国家千万不可抛弃香港,或者任由其自我发展,而是必须持续发挥香港的特色优势,凝聚港人信心,深挖内部潜力,帮助香港整固在金融和商贸等领域的竞争力。《浙经深度分析报告》6三、深港一体沪港携手共谋大局从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形势来看,香港还是有一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利用的,一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受制于日本经济的疲软,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提升,倒是雄心勃勃的新加坡值得香港格外警惕,新加坡不仅拥有不输于香港的区位优势,而且这些年来多面下注,甚至在与香港争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不时占据先机,因此,国家在此时开通“深港通”,其战略布局不仅仅在于激活A股市场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有赋予香港战略使命的考量。香港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抓紧时间对金融、贸易、商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充实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服务优势,扩大辐射面,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应该尽力避免与上海之间的同质竞争,尽快实现功能互补。其实,沪港金融本身就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上海拥有丰富的国企上市资源,但国际市场运作经验欠缺,而香港的国际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沪港通”之后,双方合作空间相当大。因此,短期内,香港应致力于强化离岸金融中心地位,担当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未来,上海将发展成为主要为国内实体经济服务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深圳则在强化港深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为科技与创新型企业融资提供更优质服务,并发挥内引外联作用,以期实现深港一体、沪港携手,进而在世界金融版图中形成沪港联动、深港携手抗衡纽约、伦敦的格局。(作者:章玉贵)【形势要
本文标题:《浙经深度分析报告》[周刊2016-19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8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