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神秘的契丹》讲解词
1《神秘的契丹》讲解词欢迎来到《神秘的契丹》精品展。绚丽多彩的契丹族起源于东胡族系鲜卑族。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逐步统一了契丹各部,经过十年的历程,于916年建立了“大辽”帝国,可以说辽代的确立,使得契丹人民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本次陈列选出(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和吐尔基山墓三大辽国贵族墓出土的)98件来自辽代的精品,反映了契丹民族的豪迈和草原文化的璀璨。第一单元契丹人善于骑射,放牧渔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在辽代有专门制造马具的手工业部门。这些马具不仅用于保护马匹,不但独具特色而且精美绝伦。这边看到的一套马具全部都是出土于陈国公主墓。有镶玉银络头、镶玉银胸带、鎏金铁马镫、镶玉银蹀躞(diéxiè)带、鞧(qiū)带、彩绘银障泥等等,这里展示了一张马具装配的示意图。这件玉臂鞲(gou)是辽代颇具特色的玉器。北方草原民族有“驾鹰”的传统,玉臂鞴就是猎鹰休息停歇时必不可少的用具,这件玉臂鞲出土于陈国公主墓,出土时戴在驸马左臂银丝网络之外。当时的契丹民族,由于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习惯将所有财富都随身携带,他们的穿戴配饰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鎏金铜海东青饰件:契丹人善于驯鹰,这件金饰件上的海东青是东北地区最有名的猎鹰,因此备受契丹人的喜爱,它常常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各种器物上,我院五楼的《江淮擷珍》展厅中就陈列了一件十分小巧的海东青攫天鹅玉质饰件。这件玉骨朵看似小巧,却是一件兵器。它类似长柄锤,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蒺黎形的重铁器,凭重力锤击敌人。后来只用做仪仗,也叫金瓜。这件摩羯形金耳坠非常有特色。摩羯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契丹人对摩羯情有独钟,许多器物都以摩羯的形象为主体进行创造。这件华丽精美的琥珀璎珞是非常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项饰,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琥珀饰件,为陈国公主所用。外串264件,内串69件,主要纹饰为龙纹,动感十足。在那时,特别长的璎珞不适合日常游牧生活所佩戴,多是用于神圣、重要的场合。第二单元契丹民族豪放不羁与浪漫洒脱的气质,使得所出土的陶瓷器、金银器等都具有独特风格,也向我们展现了契丹人的生活面貌。第一组,金银器这些是金银器,契丹民族和其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崇尚对黄金的追逐,闪耀太阳光芒的黄金制品一直深受契丹贵族的喜爱,辽代的黄金工艺汲取周边各族的文明成果,迅速壮大,成为当时独树一帜、工艺精湛的手工业部门。第二组陶瓷器2说到辽代的瓷器,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工艺上受唐代影响,而造型上,则分为契丹式和中原式两类。中原式是仿造中原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壶、瓶等。契丹式则是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造型独具一格。您面前看到的就是契丹式瓷器。褐釉提梁鸡冠壶:它就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是辽代特有的生活器皿,用来装水或盛酒,常栓于马背上。鸡冠壶的出现,也反映了契丹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这边展柜中陈列的是中原式瓷器,黑陶壶、白瓷罐典型的器型。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生产三彩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前方为您介绍的是一套精美的辽三彩印花套盒。辽三彩印花套盒:辽三彩多用黄、绿、白三色釉。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唐三彩多作敛葬明器,而辽三彩多用于日常实用器。它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没有蓝色,彩釉局限于纹饰中,釉色变化少,不如唐三彩绚丽多彩。第三组玻璃器辽代(916--1125)是西方玻璃器输入的重要时期,当时契丹民族纵横欧亚草原,与多种文化相交融,但玻璃器皿并不是本土制造,而是来自于波斯。堆花玻璃执壶:蓝色玻璃精致剔透,它是伊斯兰地区常见的器型,带有浓郁的西亚、中亚风格。这件器物的出土,反映了辽与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第四组其他质地生活器具除了金银器等,辽代的漆器、铜器也非常精美。虽然这些器物多为贵族用品,但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达程度。围棋子:保存的非常完整。辽代时期随着契丹民族汉化的加深,围棋这种典型汉文化的智力游戏逐渐在那时传播开来,辽王朝的200多年历史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将围棋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铜铎[duó]铎是一种古代乐器,就是大的铃铛,形像铙、钲而有舌。第三单元契丹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他们对生命有独特的思索,安魂而厚葬,礼佛以祈福。丧葬制度的繁复、殓葬品的丰厚都是生者对往生者的祭奠。公主面具:是根据公主脸型用薄金片在模具上捶击成形,覆盖于公主面部,面具边缘有33个小穿孔,作为连缀网络之用。公主死时年仅18岁,这件面具制作精细,把年轻女性柔润的特点表现无遗。这种面具祭奠风俗在辽代很流行,它继承了东胡族覆面的习俗,是在本民族崇祖观念支配下,受佛教影响产生的。除了面具这种祭奠风俗,契丹族还有特制的葬衣,就是我们前方看到的这件银丝网络。它是用直径0.05厘米细银丝编织而成,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先根据人体的各部位,分编成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7部分,然后再穿套于死者内衣之外,用细银丝将各部位衔接成整体。最后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等。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祖灵崇拜和灵魂观念有关,是契丹人相信3“形不散则神不离”的结果。这是双凤纹琥珀握手、璠龙纹琥珀握手、木骨灰盒等等。第二组宗教习俗在宗教崇拜上,契丹人信仰多种宗教,既有本土的自然崇拜、萨满教,也有中原传播的佛教、道教,还有受西方中亚影响的伊斯兰教,这一发展也体现了契丹人海纳百川的不拘个性。这边我们看到的有鎏金木雕狮子和彩绘门神木板画。当时,辽代的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各地修建的寺院佛塔很多,上方照片看到的就是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中京三塔。独立柜中:黄釉迦陵频迦纹提梁壶:这件壶身所装饰的双头迦陵频伽是唐人的创新,契丹将它运用到器物的装饰上,使得民族特色与佛教元素紧密相连。迦陵频伽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是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物,印度人视它为乐神、音乐祖师。乳钉纹高颈玻璃瓶:整体剔透细致,口沿一周涂有淡蓝色颜料,腹部装饰小乳钉纹,把手是用十层玻璃条堆成花式镂空状。乳钉纹装饰,在埃及和叙利亚8—10世纪的玻璃器上经常看到,这件玻璃瓶可能是埃及或叙利亚的产品。公主高翅鎏金银冠:高翅冠是契丹贵族妇女专用的一种冠饰。在两侧有对称的镂空立翅,上面刻有火焰宝珠、凤鸟等花纹。冠顶处装饰一件原始天尊像,像的后背边缘饰有9朵灵芝。这件银冠以道教人物为装饰也反应了道教在契丹族中的传播。)展厅的最后,为大家展示的是葬具中木制的棺床、小帐等,全都展示出契丹族的殡葬习俗。旁边用多媒体影像的形式为大家播放了辽代考古的资料。本次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观。(知识链接:“头鹅宴”“头鹅宴”是同狩猎相联系的契丹名宴和盛典。据《辽史·营卫志中》记载:每当冬去春来,江河融冻的时候,群臣扈从皇帝来到河边捕捉鹅雁。先由侍从敲击扁鼓,激起水中鹅雁,然后放飞停在手臂臂鞲上名唤“海东青”的猎鹰,凶猛的猎鹰如离弦之箭,迅速捕获猎物,然后猎手们用刺鹅锥将猎物刺死。每当射得头鹅后,先用来敬天地、祖宗,接着群臣纵饮。)知识链接: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发掘于1986年,为大型多墓室砖砌壁画墓。出土金银、玉、琥珀、玻璃、陶瓷等不同质地的精美文物近2000件,其中的殓葬服饰是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最完整的辽代殡葬服饰,展现了契丹贵族独特的葬俗,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墓葬出土的墓志铭记载,陈国公主为辽景宗的嫡亲孙女,辽圣宗同母弟耶律隆庆之女。公主位虽尊贵,却过早夭亡,死时年仅十八岁。
本文标题:《神秘的契丹》讲解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0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