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飞越疯人院》电影解读
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英美电影思想解读(课题报告)2015学年暑假学期题目自由与制度的博弈——解读影片《飞越疯人院》考试时间2015年7月22日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考试”材料的要求1.课程课题汇报的题目是“我们对这部影片的新读解”,最重要的是“新”,即以选择的影片为题材,以“我们”的视角去解读影片一方面的思想内涵。选择的影片必须是课堂上没有赏析过的英美影片。2.课题汇报稿的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摘要、关键词、注释和参考书目等)。3.提交A4纸打印的课题汇报稿,把封面附在最上面,请小组成员自己写上学号和名字(签名),成绩栏不要填写(这栏是老师打分)。4.请把课题汇报稿发一份电子版给任课教师(邮箱地址:shaoxxyy@163.com)。5.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写在封面上,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6.写作格式:6.1包括页眉、正文、脚注注释、引用及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参考视频等。6.2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6.3注释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页码。6.4文末须列“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7.“考试材料”应包括课题汇报的视频、PPT和课题汇报纸质稿(电子版)等。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自由与制度的博弈——对影片《飞越疯人院》的解读与现世反思【摘要】影片《飞越疯人院》讲述了男主人公麦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他同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格格不入的性格特征,明显地暴露出医院中的种种“不正常”,也给病人们带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整部影片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特征,以精神病院来隐喻当时的美国社会,深刻揭露了标榜“民主”特征下的文明体制的虚伪性,号召人们冲破权力对于人性的桎梏,最终走向自由。在制度文明之下人们往往在社会中被事先规定了,而集权制度更是以绝对的权威压制了人们对自身的肯定,自由精神的反叛往往起到纠正的作用。然而,当代社会一些绝对的自由口号却往往令我们对这一精神进行进一步辩证的理性思考。【关键词】《飞越疯人院》自由制度权力规范【正文】影片《飞越疯人院》由美国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作者肯·克西在20世纪60年代因小说家和反文化斗士的身份而声誉斐然。他的作品是他所在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在那个以冷战和麦卡锡主义为标志的混乱不堪的时代,反共浪潮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极端的审查制度和普遍的压制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被贴上了社会整合的标签。作为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克西公然反抗权威和社会制度,追求个人自由,抗拒社会同化。这部小说正是他最有力的武器。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1974年,“捷克新浪潮”1的中坚分子、“布拉格之春2”后流亡美国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将小说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一举摘取1975年五项奥斯卡金像奖。这部透露出强烈叛逆情绪的影片,恰恰迎合了上世纪60年代既“垮掉的一代”之后西方嬉皮士文化以身体和自发的欲望来反体制、反社会规约、反主流文化的运动,同时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反战的情绪和当时社会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将美国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它常常被定位为一部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影片。本片许多细节的设计都在隐喻社会这一庞大的系统。以救人为己任的精神病医院象征着一个顽固而冷酷的社会,大理石的喷水池暗指牢不可破的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主人公麦克则是代表一类自由不羁,反抗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护士长便是履行社会秩序的“泼皮打手”,表面上振振有词,恪尽职守,关心病人,实际却冰冷无情,披着公平慈善的外衣干着泯灭人性的勾当。影片最先给了我们关于“疯人“的思考。在精神病院里的那些人,他们究竟是不是疯子?而我们对于疯子的定义又是什么?而定义疯子的我们,真的比他们更理性、更有价值吗?也许被贴上疯癫标签的病人,他们只是比正常人更加具有个性而已。麦克曾经反复说过一句话:“你并不比街道上的任何一个混蛋更疯狂。”事实上就道出了一个真相,这是已经被代表整个疯人院的社会所同化的病人们所感到新奇的,而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的麦克能马上发现这个世界的“荒谬”之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揭示了话语是如何使自己成为真理并对主体进行界定的,它把“正常”从那些不正常或病态者中区别开来。因此,疯癫是被话语所界定的,而话语是由1“捷克新浪潮”发轫于1962年,初始时受到法国“真实电影”的强烈影响,青年导演们信奉的准则是“现实主义”和“真实”。2“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境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被知识所支持的权力所产生的,即社会决定了谁是疯子或谁是正常人3。病人们由于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被诊断为不正常的人。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像医院工作人员认为的那样不正常,他们只是超出了社会所能接纳他们的尺度。在以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规定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框架之下,他们会被视为异类。正如在同名小说中病人哈丁所言,“我沉迷于一些我们社会所认为的羞耻的事情,所以我病了。”在电影播放到近一半的时候,麦克才发现,精神病院里有很多的病人是自愿入院的,在被社会遗弃后,他们自愿来到精神病院以寻求一种“舒适”的生活。也正是表现了在受到外部社会的排斥后,这些病人们失去了生活在一个荒谬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就只能以精神病院作为最好的避难所的无奈。对于“疯人”身份的反思,展现的是权力与制度之下人们的被定义特征,在一些情况下,人们甚至于陷入奴化的状态而丧失对自我本身的认识,缺少反抗的原初动力。影片用大量的权力压制的镜头来表现对人的规范。病人们每天都要过着仪式般的生活,有固定的作息活动时间,早晨在音乐声中定时吃药后便是打牌时间,紧接着是锻炼身体,然后休闲娱乐,一切有条不紊。虽然每个人都表现出不正常的一面,但疯人院中严格的规则制度使得病人们的生活保持着良好秩序。在优美的音乐下,一切看似很和谐,然而依旧掩盖不了其监狱的本质,这是一个囚禁人的牢笼,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影片中麦克表达了对于护士长的不满,“shelikesariggedgame(她享受这个操控的游戏)”,精神病医院的护士长享受这种操控一切的感觉。医院里灯火柔和,将音乐声放得很大,以压制病人们情绪的释放,使他们的思维时刻受到控制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一旦病人们情绪失控,就会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惩罚。但是人们却往往自愿接受这样一种规则的束缚,如同前文所述,因为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疯人的罪过成了秩序的一部分,负罪感成了疯人本人的意识。3引自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然而,生命之光又怎是权力可以抑制住的?麦克,如流星般闯入这个沉寂已久的世界。他作为一个正常人,与疯人院中的秩序格格不入,以另一个世界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便能非常容易地发现这个世界的荒谬之处。为了争取他自身的权利,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挑战整个疯人院规则的条件,也在一系列的事件中触动了其他人,使禁锢在囚笼里面的人逐渐有了挑战权威的勇气、发现自我的能力。从整体的转变角度看,护士权威的动摇、全体“精神病人”自我意识的崛起,是麦克价值最好的注脚。从个体的改变与转折来看,比利、酋长的转变与结局是最好的证明。影片中两次举手投票的场景对比,是人们挑战整个疯人院中规则秩序的勇气的变化,也是对于自己权利要求的觉醒。两次投票场景中间麦克试图举起水台以打破窗子逃离的场景是一次重要的尝试,疯人院中的人们真的没有理性的思考与触动吗,显然不是的,不然我们难以解释前后两次投票票数变化的原因之所在。然而,民主投票的幌子背后必然以护士长对于决议的否定为结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集权之下的否定终将不会长久。伴随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对于护士长权威的一次次挑战,这种力量最终能够冲破以至于瓦解整个束缚他们的权力与制度。在这期间,主人公麦克在影片中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给疯人院中的病人们以正常的生活,像对待一个正常人那样对待他们,使他们能够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人生之趣。他们出海捕鱼时,麦克甚至可以称他们为医生来掩饰其真实身份,充满了对于医生与病人定义的讽刺意味。而捕鱼归来时,每个人的自豪之感便是对他们自我认可的最大鼓舞。圣诞节之夜的大狂欢,是一次生命的狂欢,也是他们为了自身的需求而不再顾忌疯人院内部规则的一个突破之处。虽然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冲破整个疯人院框架的束缚,然而也开始危及内部的制度与权威。而从个人来看,比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口吃。他妈妈反对他和一个女孩的恋爱关系,选课代码:PTSS119005.01课程名称:英美电影思想解读学号:14300110004姓名:邵希夷学号:14307110379姓名:林心怡学号:14300110061姓名:蒋惠雯学号:14307130137姓名:施畅学号:14307130008姓名:陈卓阳还严格控制他的自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比利主动到疯人院的原因。在麦克的鼓励下,比利终于鼓起勇气冲破母亲的权威,打破古老道德的藩篱和他喜欢的女孩凯蒂发生了关系。通过对性的尝试,他神奇地恢复了语言功能而不再结巴,并重获了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与自信,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当护士长生气地问他:“Aren’tyouashamed?(你不感到羞愧吗?)”–“No,I’mnot.(不)”比利的回答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他的自信和男性特征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并且为他赢得了许多病友的掌声。普遍的、既有的规则和禁令的道德形式中包含着对个体生命欲望的扼杀,护士长所代表的母亲眼中普遍的“道德观”,便是一套强制性的规则和禁令,是一种为每个人所接受,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得不屈从的道德形式。而比利对性的渴望最终让他自主地选择放弃社会强加给他的道德与理性,勇敢地去尝试了性。最终他没有选择向权力屈服或者放弃自己的信仰,他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维护他的尊严,让他彻底逃脱了痛苦的生活。而这也是权力与信仰之间发生冲突后人为了保存信仰与尊严而不向权力屈服的一大悲剧,同时也是制度与个人自由意识觉醒时相冲突时的悲剧之一,因为此时似乎死亡成了对自身的最好肯定。而酋长作为影片中唯一真正打破铁窗获得身心自由的人,他在制度之下的处世方式以及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力量是他避免死亡而回归原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麦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一
本文标题:《飞越疯人院》电影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