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3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干知识——教材基础夯实[知识重组zhīshíchónɡzǔ]清单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2.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德国、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二、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1)背景: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战后经济联系加强,开始了一体化进程。(2)过程:“舒曼计划”建议经济联合→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2.日本崛起(1)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2)结果: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中国振兴: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4.不结盟运动兴起(1)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合作。(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3)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四、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的军事可与美国相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2.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的振兴。清单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过程: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3.基本特征:黄金↔美元↔各国货币。4.作用:使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二、世界贸易组织(WTO)1.背景:二战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关贸总协定仅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2.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3.建立:1994年4月决定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转。4.意义: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三、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的建立(1)条件: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传统的相近,长期战乱的反思,美苏争霸的压力。(2)经过①欧共体成立: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此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合并为欧共体。②欧盟成立:1993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③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2.北美自由贸易区(1)成立:1994年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2)影响: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1)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2)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3)影响①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果。②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四、世界经济全球化1.原因(1)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4)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被认可。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3.评价(1)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2)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3)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线索图示]创新课堂——反思提升学习[深化拓展shēnhuàtuòzhǎn]问题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趋势1.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4)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2.趋势:以欧洲为中心——两极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问题2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原因、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1.原因(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日本和西欧崛起,美国霸主地位衰落,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日本、西欧相抗衡的格局转变。(2)随着世界政治和军事局势的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焦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大国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3)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影响:(1)促进了各集团内部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加强各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竞争。(3)促进各国更加注重于经济科技力量的较量。(4)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3.问题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合作的优惠措施只是针对成员国的,不利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不利于缩小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问题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原因(1)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2)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4)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5)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2.主要表现:(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3)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3.存在问题(1)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2)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3)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4.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1)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同时,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2)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4)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坚持引进和独立自主相结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自主权。问题4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历程和中国的沉沦与复兴时期经济全球化历程同期中国状况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19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西欧进入殖民扩张、争霸的时期,世界市场扩大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逐渐走向没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工业革命,列强对外侵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正式确立中国被迫开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获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外交上“一边倒”,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迷途指津mítúzhǐjīn]一、对历史结论理解不确切【典题剖析】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①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易错选为C。其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但尚未达到动摇美苏霸权地位的局面。②此类错误的防范是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瞻前顾后”,从其前因后果上进行推断。答案:B二、对题干信息照顾不全【典题剖析】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1)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本题错因主要由于对题干信息顾此失彼,或只注意时间限制,或只注意知识表述正误信息,不能综合多个信息整体把握。(2)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3)防范此类错误一要从题干整体上捕捉全部关键信息,二要将选项对照信息点逐个过滤。答案:B三、对近似概念区分不清【典题剖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B。主要由于对“互相竞争”与“互相对峙”的差别区别不清。②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
本文标题:【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31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