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专题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
1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一、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认为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必须科学选择;引入一些不受利率管制的新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充分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背景: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是指国家将资金利率调整到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利率管制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利率决定于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但其中流动性偏好程度的大小更为关键。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流动性偏好愈强,则利率愈高;反之,则利率愈低。凯恩斯根据其利率决定理论,得出利率难以降到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的结论,认为一方面要靠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靠人为的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他说“利率不会自动调整到某一水准,最适合于社会利率;反之,利率常有太高之趋势,故贤明当局应当用法令、习惯甚至于道义制裁加以制止”,“除非该社会用尽各种方法抑制利率,否则利率总是太高,投资引诱不会充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利率管制?不同的解释:解释一: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目的究竟何在呢?在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看来,现在政府管制利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保护银行的利润空间。为什么保护?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十年,需要通过保证银行的盈利去重组债务,把以前的包袱慢慢解决掉。解释二:中国货币当局为什么努力刻意维持人民币利率的垄断管制利差?本质上中国维持利率管制的根源在于由汇率管制而导致的资金双轨制。“资金双轨制”的造成,是由于2003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凸显,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被严重改变,从过去再贷款等投放渠道转成外汇占款渠道,美元储备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资本流入过量,甚至超过本币发行需求,导致央行需要对冲外汇占款的巨额增长,推动了“资金双轨制”。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累计支付的准备金利息、央票利息等对冲外汇占款成本即高达1.08万亿元。为了节约对冲成本,从2006年年中开始,央行开始推行以存款准备金工具为主、央行票据工具为辅的外汇占款对冲结构。根据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截至2011年10月底,央行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规模高达16.2万亿元,这即是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的总体规模。这部分的资金利率水平为1.62%,低于银行体系的机会2成本,即银行体系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06%。高达16万亿元存款准备金规模,已经将中国资金体系“双轨化”。对于银行业而言,有大量存款被冻结于准备金体系中不能寻求市场化收益;而货币当局为了对此进行弥补,刻意维持利率管制。这种“资金双轨制”所推动的“利率双轨制”,是认识中国利率管制的本源。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要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逐步放松汇率管制,并在当下允许人民币汇率贬值、允许资本外流,消肿过高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冻结规模,为利率市场化真正创造条件。利率管制的弊端:导致利息负担与收益的扭曲。导致信贷配给制。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本产出比率。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黑市盛行。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利率市场化的好处: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三是利率市场化反映客户有选择权。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五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这种模式实质上是触动了广大储户和贷款企业的利益,特别是通胀时代,负利率的出现本质上是由存款利率管上限这种模式造成的,而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则是与贷款利率管下限密切相关。质的新存款和贷款品种来推进。其次,商业银行的市场化金融创新在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成为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美、日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创新以规避利率管制从而改善存款不足的困境,使得利率管制逐渐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实质上起到了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作用;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承受利差缩水和利率风险加大的压力,通过金融创新则可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实现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来化解各种风险,能够很大程度上化解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落实了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并且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有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金融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开展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另一方面是挑战:挑战一:对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挑战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3专题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讲稿2.银行风险是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高。损失的不确定性一般由损失的标准差来衡量,标准差描述损失的取值偏离预期损失的程度。计算公式:掷硬币时,平均损失为5元,标准差为5元,即风险为5.5=[(0-5)2×0.5+(10-5)2×0.5]0.5贷款时,平均损失为EX,同样,可以计算标准差3.非预期损失(UL)例如:100笔贷款,每笔100万元。损失分布如下:笔数频率损失是否违约900.90不违约50.051违约30.032违约20.025违约不违约违约概率0.90.1损失08平均损失为0.9×0+0.05×1+0.03×2+0.02×5=0.21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驱动力:(可以与巴塞尔协议2的三大支柱联系起来)一是银行自己第二个动力就是监管机构,第三是市场上利益相关者。四、商业银行主要风险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悖论(creditparadox)现象:理论上讲,当银行管理存在信用风险时应将投资分散化,多样化,防止信用风险集中。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户信用关系,区域行业信息优势以及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价。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n1ii2ipw)P(Pσ4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②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③实行审贷分离;④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⑤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⑥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信用风险控制三、业务流程控制1.授信权限管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必须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作出职责安排和相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授信权限管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1)给予每一交易对方的信用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2)集团内所有机构在进行信用决策时应遵循一致的标准;(3)债项的每一个重要改变(如主要条款、抵押结构及主要合同)应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4)交易对方风险限额的确定和对单一信用风险暴露的管理应符合组合的统一指导及信用政策,每一决策都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之上;(5)根据审批人的资历、经验和岗位培训,将信用授权分配给审批人并定期进行考核。3.信贷审批信贷审批是在贷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由获得授权的审批人在规定的限额内,结合交易对方或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级,对其信用风险暴露进行详细的评估之后作出信贷决策的过程。信贷审批或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1)审贷分离原则。(2)统一考虑原则。(3)展期重审原则。·调整贷款期限;调整贷款利率;·增加控制措施,限制企业经营活动。6.资产证券化:资产或资产组合采用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括以下四类:(1)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重新组合、打包,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并流通的证券的过程。(2)实体资产证券化(3)证券资产证券化(4)现金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种类:·根据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两大类。前者基础资产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后者基础资产是除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从资产质量看,可分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证券化和优良贷款证券化。·从贷款的形成阶段看,可分为存量贷款证券化和增量贷款证券化。·从贷款的会计核算方式看,可分为表内贷款证券化和表外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1)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2)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可以改善资本状况,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3)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7.信用衍生产品:从基础资产上分离或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最大特点就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分散集中度风险;提供化解不良贷
本文标题:专题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