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课时讲练通】2014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选修1
-1-单元质量评估(三)第三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歧视政策D.均田制2.(2013·芜湖高二检测)下列史实属于拓跋珪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2013·江南十校模拟)以下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改革的背景是北方战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B.魏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C.这次改革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D.这次改革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4.(2012·合肥模拟)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5.(2013·海淀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2012·兰州高二检测)以下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打击鲜卑贵族B.吸取先进文化C.扩大统治基础D.缓和民族矛盾7.(2013·亳州高二检测)在推行均田制时,孝文帝规定奴婢也是授田对象,授田的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通过实施该办法()A.北魏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B.北魏政权有效地拉拢了汉族地主C.鲜卑族的生产方式最终汉化D.豪强地主势力遭受到沉重的打击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2-9.(2013·西安模拟)(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传统观念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10.(2012·合肥模拟)“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改革()A.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B.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D.奠定了重新走向国家统一的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5分,第14题15分,共60分)11.(2012·淮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4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8分)(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4分)12.(2012·徐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注: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8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3-——王安石(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10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孝文帝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5分)14.(2013·江西九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魏亡之祸,成予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7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A、B、C都是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D是改革后推行的制度。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然后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3.【解析】选A。当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北方相对安定。B是魏孝文帝改革的因素之一;C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D是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都符合史实。故选A。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讲述了“三长制”的作用。“苞荫之户”“侥幸之人”讲述的是北魏初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即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改革,原因之一便是民族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A不符合史实,孝文帝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7.【解析】选B。奴婢依附于豪强地主,给奴婢授田,使豪强地主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汉族地主的支持。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但不能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关键信息“499-4-年”“洛阳”,此信息表明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在北魏移风易俗之后。“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说明有人不改穿汉装,之所以如此,是受其原来的风俗习惯影响。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和历史事件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并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中原“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强调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1.【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第(1)题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第(2)题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第(3)题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认识从中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必要性: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切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13.【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可以得出存在的社会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灵活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由材料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可得诚信是商鞅顺利推行变法的保证。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来化解改革的阻力,据此回答第二问。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措施:均田制。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2)商鞅:讲究诚信,政令必行。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第(1)题,注意结合商鞅变法富国方面的措施,分析归纳。第(2)题,两场改革的性质,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注意紧扣材料,从当时守旧势力针对变法或改革的态度角度分析归纳;改革者的态度,应注意从态度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等角度分析归纳。答案:(1)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本文标题:【课时讲练通】2014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3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