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人类文明的引擎》教学设计
1《人类文明的引擎》教学设计西乡县第二中学王成【课题】必修模块必修三第七单元第三专题题目《人类文明的引擎》【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1、课标要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课标解读1、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电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3、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1)本课在必修第三册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一节课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体现了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本课在专题七中的地位和作用:专题七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讲的是近代科学理论的突破,而本节课以及第四节主要讲的是将科学的潜在的力量转化成了现实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必修2已经学过部分内容,对两次工业革命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足之处:新课程专题教学容易造成思维模糊,记忆误区;深入思考存在难度,浮于表面。因而还需要尽量降低难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2)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遵循认知规律,通过材料的研读,问题的探究理解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2)通过教师和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学生选择喜爱的名言方式体会科学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重要史实;2(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难点认识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强大的作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问题情景探究法为主、资料研习法、讨论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设计思路】问题导入——材料情境引发问题探究(蒸汽时代的到来)——材料设置引发探究(电力时代的到来)——讨论得出科技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设置(科学家的事迹)进行情感升华。【教学资源】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案例等材料。2.PPT课件展示图片和史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究------创设历史情景问题,引入新课“引擎”指的是什么?请列举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引擎”。(ppt展示一组图片)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你能否说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引擎”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是哪一个?(难度较大,教师引导)这些引擎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引擎。从图片提示、结合生活现实回答:“引擎”指的是发动机或动力;蒸汽机、电动机、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等。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最根本的是生产力。两次工业革命中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推动了人类社会迅速发展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引疑引趣;为本节课开始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自然过渡到新课。3一、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过渡语: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0第一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实现了什么目标?②棉纺织业中机器的使用面临最迫切问题是什么?③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对问题可稍作提示,自然引出下一目学生阅读教材和图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水力取代了人力;问题是动力方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蒸汽机的发明。通过3个疑问引导学生激发其主动探究热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高了学习效率,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究-------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机的创制和使用用ppt展示一组材料设置情景设计问题:①瓦特所说的“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和博尔顿所说的“力量”到底是什么?②瓦特的蒸汽机为什么称为改良的蒸汽机?他是如何改良蒸汽机的?③你认为蒸汽机的发明会对生产带来哪些影响?(ppt展示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回答第①问:蒸汽机,带动机器运转的动力。学生阅读课本回答的②问学生阅读史料回答第三问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突破蒸汽机应用的作用这一重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提取有效信息能力。4三、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科”“技”结合的典范过渡语: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作为动力机械蒸汽机还是有什么弊端和不足呢?(ppt展示史料)能不能有更好的动力和能源取代它呢?当然有!电!电力为什么能够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主要动力呢?电力比蒸汽动力好在哪里?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①请根据课本信息列表说明电气时代的重要发明(展示空表格);②从表中能看出哪些规律性?(师生共同完成)③除过表中所列所列成果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还有哪些新发明?学生阅读ppt史料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填表完成问题①(找一个学生口述,其他学生可以小声提示)师生共同完成问题②和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表格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反馈学生活动的结果,并导出电气技术应用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突破电气技术应用的作用这一重点四、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强大的过渡语:电力,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体现了科技的紧密结合,这与蒸汽时代的到来就特点而言有何不同?要求学生回顾必修2第五单元专题三、四和本课中有关表格给出比较项目降低难度,使学生从中理解第二次工业5作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完成表格。ppt展示表格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结合程度地域范围侧重的工业部门设问:①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其中前两次技术革命中在动力方面的革命有哪些?②请阅读史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ppt展示史料和空表格:动新动力成果新动力产生的条件积极影响消极后果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完成表格学生回答问题①运用所学知识填出表中“新动力成果”、“新动力产生的条件”部分阅读史料革命是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的重要里程碑。回归本课主题,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作用这一难点,同时培6五、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究------情感升华过渡语: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离不开站在科学背后的科学家献身科学,不懈地探索。Ppt展示有关爱迪生的史料,再补充爱迪生在追求科学中的小故事。问题:①爱迪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成就?②你还知道那位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③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名言,请学生谈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小组(就近原则自然分成)讨论总结史料信息利用史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剩余部分结合史料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①②③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情感升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联系现实、感悟历史。7四、小结ppt展示本课结构框架,老师概括总结升华主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进一步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本节课比较支离的知识整体归纳,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升华主题。【课堂练习】(可选择性进行)1.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A.珍妮纺纱机B.骡机C.改良后的蒸汽机D.蒸汽机车2、以下生产动力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畜力②水力和风力③蒸汽④电力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②④3、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坐飞机旅行④网上聊天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19世纪最后30年科技的重大成就有()①电话的发明和使用②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③汽车的发明和使用④汽船的发明和使用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5.19世纪末,引起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的是()A、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C、发电机制造成功D、电力机车的运行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材料二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请回答:(1)材料一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2)说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归纳科技的作用。8【课后作业】1、完成课辅第七单元第三课练习2、我们身边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的?【板书设计】【课堂评价】1、“蒸汽时代”的到来蒸汽机作用2、“电气时代”的到来电力、内燃机作用3、科技进步的作用积极消极人类文明的引擎代表人物及发明
本文标题:《人类文明的引擎》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8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