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工资管理学》2003-2013年自考真题
第1页(共38页)《工资管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2、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工资率可以按小时、日、周、月、年分别规定3、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4、人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给职工的全部费用5、人工成本费用:亦称劳动成本,是指雇主因雇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列入成本的费用6、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有两种:一种是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还有一种是由于补偿雇员训练费用的差别形成的。7、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也称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工资差别。8、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也称垄断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同质的或不同质的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进而使从事某一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劳动者获得了其它劳动者不能参与竞争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差别。9、工资水平: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工资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10、工资管理体制:是工资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它是一个包括工资管理决策体系、调节体系和组织体系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11、工资指导线:是政府调控企业工资总量、调节工资分配关系、规划第2页(共38页)工资水平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所采用的一种制度12、工资集体谈判:也称工资集体协商,是由雇主代表组织的一方同工资劳动者代表组织的一方,就劳动者的年度工资增长水平及其他工资福利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谈判,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并作为约定期限内签约双方处理工资分配的行为准则。13、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14、工效挂钩的基本模式:是确定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基数以及工资总额随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比例,然后工资总额随报告期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按确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15、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根据一定的目标销货额,推算出可能支出的用人费及用人费总额增长幅度16、年资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年龄和连续工龄17、职位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职位等级或岗位等级18、职能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按照技术等级标准或业务等级标准考评确定的技术等级或业务等级19、分解工资制:也称组合工资制,是把影响和决定劳动者工资的各种主要因素分解开来,然后根据各因素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20、工资等级制度:就是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划分等级,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21、工资等级系数:就是某一等级的工资标准同一级工资标准的对比关系,它说明某一等级的工资比一级工资高多少倍,某一等级的工作就比第3页(共38页)最低等级的工作复杂多少倍22、计时工资制:是按照职工个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支付工资报酬的形式23、计件工资制:按照工人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24、津贴:是对职工在特殊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下的特殊劳动消耗,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额外生活费用的支出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工资形式25、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就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年功确定工资标准。26、物价补偿原则:就是国家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适时调整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使工资增长率高于或等于物价上涨率,以保证公务员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27、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小,生活越富裕;所占的比重越大,生活越贫困。28、恩格尔系数: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和之比,称作恩格尔系数。简答题: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的双重职能答:工资具有分配职能和经济职能。劳动者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仍然主要通过工资这一媒介来实现,工资仍然是劳动者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而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工资的强制性、激励性和调节性三方面。2、工资问题的重要性答:(1)工资是劳动者维持生活的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力再生产。(2)工资关系到产品的价格、产品竞争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3)工资直接关系到就业水平。(4)工资是现代社会中劳资之间或者说劳动者与出资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焦点,是处理劳动者、企业和国家相互之间利益难以回避的问题(5)合理的工资是决定合理的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6)工资关系到劳动者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是企业活力的源泉3、简述形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原因第4页(共38页)答: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自然力量的限制,是非自然力量的限制。4、简述地区工资差别的原因答: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产业结构的差别。第二,劳动力结构的差别。第三,种族的原因5、简述年龄之间的工资差别的原因答:主要因素有四点:第一,人力资本。第二,教育和年龄或经验。第三,资历。第四,工作改换率。6、市场工资率进行按劳分配的步骤答:第一,按劳分配奠定市场基础。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即作出劳动供给的质和量的选择。第三,按质定价。第四,劳动计量。第五,按量付酬。7、简述工资水平的重要性答:工资水平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宏观上,工资水平是间接反映工资总额的指标。第二,在微观上,在企业附加价值增长额一定下,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增长快慢直接决定了劳动分配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资本分配率的高低。第三,由于工资的劳动报酬性质,所以不同地区、产业、职业之间,通过工资水平表现出来的工资差别,也就成为指导、调节劳动者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流向的价格信号。第四,工资是职工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工资水平的高低和增长快慢直接决定了劳动者生活水平的高低和增长快慢。8、为什么说人口的数量规模过大会严重制约工资水平的提高答:第一,使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第二,使人均物质资本提高缓慢。第三,使人均人力资本提高缓慢。第四,造成的就业者的大量增加,直接地影响工资水平。第五,工资水平,特别是货币工资水平还与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决定的工资收入结构有关。9、简述1978年到1992年的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答:大致包括以下五项内容的改革:第一,政企分开。第二,分级管理。第三,逐步扩大企业工资分配主权。第四,减少行政手段,增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方式。第五,政府职能转向宏观调控。10、简述工资指导线的作用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为集休协商谈判和非集体协商谈判企业确定年度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第二,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正常适度地增加工资。第三,促进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第四,完善国家工资宏观调控体系。11、述经营者年薪制的主要特点第5页(共38页)答:第一,其核心和宗旨是把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同本企业职工的利益相分离,以确保资产所有者的利益第二,能够从工资制度上突出经营者的重要地位,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感。第三,能较好地体现企业经营者的工作特点。第四,使经营者的工资收入规范化。12、简述工资集体谈判应遵循的原则答:第一,体现按劳分配与风险补偿的原则第二,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与职工工资收入相分离,建立企业内部工资增长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第三,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第四,坚持配套改革的原则第五,先考核,后兑现13、简述政府对企业工资总额的管理原则答:第一,坚持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原则第二,坚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第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职工个人的劳动所得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克服平均主义第四,坚持工资宏观管好,微观搞活,在保障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落实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权14、简述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答:第一,实物劳动生产率。第二,销货劳动生产率。第三,人工费比率。第四,劳动分配率。第五,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第六,单位制品薪资。第七,损益分歧点15、简述损益分歧点基准法的应用目的答:第一,计算一定人工费用总额下的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及薪资支付的最高限度第二,计算损益分歧点之上危险盈利点所应达到的销货额,并继而推算出薪资支付的可能限度,即可能人工费比率第三,计算出损益分歧点之上剩余额保留点之销货额,并进而推算出人工费用支付的适正限度,即合理人工费比率16、简述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第6页(共38页)答:第一,按劳分配原则。第二,同工同酬原则。第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第四,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的原则。第五,依法自主分配与民主监督的原则。第六,平等协商劳动报酬条款,并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加以约束的原则17、简述工资与保险、福利之间的区别答:区别一,是货币支付而不是实物支付,是现在支付而不是延期支付。区别二,是非固定成本与类似固定成本。18、简述职能等级工资制的主要特点答:第一,决定个人工资等级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工作能力第二,职能等级及与其相对应的工资等级数目较少。第三,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第四,人员调整弹性较大,适应性强19、简述工作评价的优缺点答:优点:第一,以各个岗位在整体工作中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其工资等级,并且能够保证同工同酬原则的实现。第二,使用明确、系统而又简单的评价因素作为确定工资结构的基础,有助于减少在相对工资等级上的怨言。第三,可以为范围较宽的人事管理提供依据。第四,为工会参与工资确定过程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机会。缺点:第一,会受到某些因素程度不同的制约。第二,工作评价生成的工资结构显得过于僵死,难以充分适应生产和技术的变化。20、简述工资形式的内容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计量,即以劳动时间直接、或以劳动产品以及其他形式表现的劳动成果间接计量,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二是工资支付,即按照既定的工资标准和计量的实际劳动量计算应付工资,并向劳动者支付。21、简述正确制定工资形式的要求答:第一,选择的具体工资形式要与职位的特点相吻合。第二,职工收入与本人的工作效率直接成正比例联系。第三,计划本身简明易懂,便于计算。第四,工资的发放要及时。第五,实施计划一经制订出来,就应比较稳定22、简述奖金的特点答:单一性、灵活性、及时性、政治荣誉性23、简述建立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答:第一,是充分发挥工资职能的需要第二,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三,是建立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制度的迫切需要第7页(共38页)24、简述建立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答:第一,按劳分配原则第二,定期增资原则第三,平衡比较原则第四,物价补偿原则第五,法律保障原则25、简述公务员职级工资制的构成答: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26、简述恩格尔定律的内容答:一个家庭在食品上面的支出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会减少。论述题:1、试述影响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因素答:造成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因素很多:第一,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中,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是影响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重要因素。比如:建筑业的工人的报酬最高,因为在这个行业的劳动力中,熟练的电工、木工等占很大的比例,由于这些工人的报酬高,所以整个行业的平均工资也高,而一些批发零售业的报酬最低,其部分原因是多数雇员属于非熟练工人,一般说,成为售货员并不需要太多训练第二,一个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工资高的制造业更多地集中在工资高的地区,而工资低的产业更多地集中在工资低的地区。例如:高工资产业中的主要金属工业和运输设备,高度集中在高工资的东北中心区,而低工资的纺织业则高度集中在低工资的南方第三,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高工资产业一般规模大,每个工人所占的资本投资比例高。资本比劳动的比例高,意味着劳动报酬占总营业支出的比例相对较小,资本的利润较高,从而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工资。像生产钢铁、铝、汽车、轮胎等行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工资的行业。相反,那些对资本投资的要求低、新企业容易进入和以竞争性市场结构为特征的产业,其人工成本占总费用的比例高,所以一般属于低工资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生产服装和其他纺织品、皮革制品。第四,产业工会化的程度。因为高工
本文标题:《工资管理学》2003-2013年自考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5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