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尤其是微纳米材料的发展动向。系统掌握微纳米材料的化学和物理合成技术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熟练应用各种表征手段来评价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性质;熟悉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产设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重点强化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或开发相关产品的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5年。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整个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成立由导师和相关学科指导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博士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并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选题报告、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并予以指导和检查。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开拓、创新为目标;研究结合科研实践进行,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博士生广泛阅读参考文献,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博士生每周应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4学分);开题报告3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2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指导教师1微纳米粉体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功能性质研究具有光电和特殊表面特性的微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改性和应用性能;发展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化学;研究稀土化合物的结晶化学和形貌调控技术,重点研究具有特殊荧光性质的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李永绣教授等2纳米和多孔材料的合成与界表面化学针对抛光和催化的应用要求,合成具有规则孔穴结构和高比表面的单一或复合氧化物,研究通过复配和掺杂来改变和调节氧化物表面电性、化学活性和表面摩擦性能的方法和途径,评价它们的抛光性能及其与粒子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从界面电性、化学活性和摩擦性能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抛光过程中粒子的团聚、分散与运动模式,以及表面物质的转移与去除机制李永绣教授等3有机-无机分子材料研究金属与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利用超分子化学和配位化学原理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无机分子材料。研究它们的荧光、铁电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作为微电子材料的MOCVD源物质的合成与应用技术。刘小明教授等4纳米复合敏感材料及传感器研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可靠的新型气体传感器。利用有机基团的良好自组装特性和纳米仿生材料与生物分子(如DNA和酶、抗体等蛋白)的相互作用,构建二维及三维生物功能纳米界面,发展和建立与生命有关的原位、实时表界面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和测试平台;发展电化学生物分子器件,为生物分子的检测和揭开生命科学中的奥秘提供可靠的方法。研制有应用前景的生物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推动生物分子电子学和单细胞、单分子的检测方法的发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极高灵敏度的方法,并为生物医学研究、生物产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提供必要的手段黄德欢教授邱建丁教授5陶瓷材料的微纳米结构与性能研究陶瓷粉体及陶瓷结构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和功能性质。寻求合成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制品的新方法、新途径。周健儿教授江伟辉教授3三、课程设置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职称)考核方式备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0010006英语9051全部方向0010004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5431全部方向专业核心课5713021微米纳米先进制造技术3621李永绣考核全部方向5713001材料分析表征技术3621张萌考核全部方向5713002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3622集体考核全部方向选修课专业方向课5714007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3621周浪考核全部方向5714023低维纳米材料与碳素材料3622黄德欢考核全部方向5714011材料的结构与相变3622张萌考核全部方向5714024超分子化学与分子材料3622刘小明考核全部方向5714025稀土材料学3621李永绣考核全部方向5714026敏感材料与分析应用3622邱建丁考核45714027学术报告会3622-4全体导师全部方向素质教育课公共选修课二外(日、法、德)54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各导师自定可在全校博士、硕士生课程中选修必修环节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学术活动24四、必修环节开题报告(3学分):开题报告在第3-4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要求博士生在阅读100篇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写出文献综述书面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博士生以可视手段对拟开题作30分钟的全面汇报,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当场回答评审小组委员的提问。评审小组由5位专家组成(包括导师),对该生的选题尤其是研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明确评定。如果不通过,则应在两个月后再行评审。如再不通过,取消学位申请资格。学术活动(2学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2次报告),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并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导师对博士生讲座的质量给出评语,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五、学位论文发表论文要求: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其中必须在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4篇(增刊不计算在内,如在读博期间以学生为第一的发明专利,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可替代论文1篇);其中至少被SCI、SCIE、EI或ISTP收录的论文2篇。学术论文必须以南昌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发表,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必须积极参加本专业内不同方向课题组的学术活动,进一步熟悉各研究方向的特点与指导教师情况。掌握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材料制备的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材料结构、研究材料物性的方法与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物理、化学和数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层次深入揭示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本质,致力于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开发,在微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领域取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要求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在微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表明作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等方面均已达到培养目标中规定的要求。鼓励本专业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基础实验的指导及实验报告的批改、专题性课程的讲授等),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报酬。以助研的身份参与课题组承担的科研工作,并须积极参加研究方向所承担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学科建设(如计算机室建设与管理、本研究方向通用软件建设、学术会议组织、专家讲学接待、学科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标题:《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