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双丰小学王清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老师讲的这节课,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老师的整堂课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揭示课堂教学规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这节课从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图形变大,形状不变,我们就说把原图形放大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这一概念的本质得到了认识。像这种课堂的起始呈现,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在教学中,纪老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既与课的开始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觉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使数学知识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二、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1、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我们有时若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优质的效果。教材一开始的两幅图其实就是放大,没有我们生活中“变大”的意思,如依照教材这样来处理,知识的呈现与展开就好像不到位,纪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现有的思维方式,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的开始,纪老师在谈话的基础上,提问: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选择哪一张,学生容易给出答案,但为什么选择这一张,学生就需要积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照片前后的变化,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初步感知选择这一张的理由是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有变。2、在学生认识了这张照片是按2:1放大后,纪老师又追问:还可以把图形按几比几放大?促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展开,丰富了学生的探索空间。3、当学生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纪老师并没有直接进入相关的练习,而是又设计了一个前后照应的问题:现在谁能回答为什么图形的大小变了,而形状不变?一方面照应了前面的问题,又使学生回顾整理了刚才的探索过程,形成了知识体系。4、在认识了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后,倪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学生对照板书,一下子就发现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时表示把图形缩小,这比一开始就揭示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三、数形结合、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经常会由数思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纪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示知识内在和本质联系,从而突出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倪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要求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或者说学生很难明了并清楚地表达“一个图形是按1:3放大还是按1:3缩小,这一难点在“图形的缩小”后更加明显。而一旦离开了准确的表达,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教学图形的缩小后接着让全体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九第1题的实际观察、对比、操作、思考中,把数形结合起来,再次让学生感受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并结合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的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的缩小。四、选择合理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概念教学不都需要学生去探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1、运用迁移。在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以后,纪老师就恰当地应用了迁移的方法,如“猜猜看,什么是图形的缩小?”又如在认识图形的缩小时,没有像认识图形的放大时用了很多时间而是又应用迁移的方法,而是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把放大的知识迁移到了缩小上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2、加强对比。在本节课开始时加强对变化前后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在练习中加强对比。练习九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得出2号和3号肯定不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要在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同理,4号和5号不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必须从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又如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比,进行比较,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缩小的比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比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再如在学生做了“按下面的比画出新图形后,各是把原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一道题时倪老师适时提问: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学生通过板书对比,自然得出了判断的窍门。3、在操作中对比。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后,要求学生对放大前后斜边的比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按2:1的比把三角形放大时,各对应的边比都是一样的总之,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及学生的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生动的对话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学习。在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动获取新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能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本文标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2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