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圣经》在西方的翻译.
《圣经》在西方的翻译小组成员:闫茜石玉紫熊琦孙琦李勉《圣经》《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圣经《旧约》部分,即《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教的《圣经》则指《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犹太人的圣经《塔纳赫》(《旧约》)从耶和华如何创世开始,然后讲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基督宗教的《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以及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使徒保罗写给教会或其他人的书信、或其他使徒写给教会的书信等。《圣经》《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圣经》译本•《七十子圣经》(Septuagint)公元前250年•《通俗本圣经》(Vulgate)公元404年•《威克利夫圣经》(JohnWycliffeBible)1384年•《廷代尔圣经》(WilliamTydaleBible)1526年•《钦定本圣经》(KingJamesVersion)1611年•《修订版圣经》(RevisedVersion)1811年•《修订版标准圣经》(RevisedStandardVersion)1952年•《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AmericanStandard)1960--1971年•《新世界译本圣经》(RevisedWorldTranslation)1950--1960年•《新英语圣经》(NewEnglishBible)1961年•《福音圣经》(GoodNewsBible)1966年•《注释本圣经》(ParaphrasesBible)1972年•《新钦定本圣经》(NewKingJamesBible)1979年西方《圣经》翻译的三个主要时期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1宗教改革时期(16、17世纪)2现代(19、20世纪)3代表人物:哲罗姆奥古斯丁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旧约》希伯来语(Hebrew古犹太族的民族语)犹太人犹太人72位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最初为犹太教会所使用。公元1世纪,基督教渐渐开始传播,基督教会形成期间使用的语言是希腊语,并将《七十子希腊文本》作为其宗教经典。《摩西五经》(《旧约主要部分》)译成阿拉姆语(古代西亚的通用语)《七十子希腊文本》(最早的希腊语《旧约》)《圣经》希伯来文《圣经旧约》阿拉姆语希腊文《圣经》哲罗姆哲罗姆(Jerome,约340年-420年),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是古代西方教会领导群伦的圣经学者,公元340年生于罗马帝国斯特利同城(今前南斯拉夫境内)。366年入基督教。一生致力于神学和《圣经》的研究,曾根据希伯来版本,用拉丁文重新翻译圣经,即《通俗拉丁文译本》,由于此译本对中世纪神学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中叶被特兰托公会议定为天主教法定版本。哲罗姆有志博览宗教丛书,遍游天下名胜,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足迹走遍大罗马帝国,晚年时(386年-420年)定居于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过苦修隐居的生活。哲罗姆哲罗姆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1.从希伯来文翻译的《旧约圣经》(公元391--404)2.从《七十子圣经》的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诗篇》、《约伯记》(公元383--392)3.从迦勒底(Chaldee)的闪族语翻译的《托比特和朱底司书》(398)4.从希腊语翻译的拉丁语通俗本《新约圣经》——《通俗拉丁文本圣经》(382--385)哲罗姆模式(TheJeromeModel)——直译&意译“哲罗姆在信中把他的翻译策略描述为意译而非直译,认为如果译者对源语贴得太近,译文就会很荒唐,反而遮掩了原文的意思,而意译法则使源语的韵味和内容得以传达。”--《中西翻译简史》P61“但他同时也很清楚地认识到,翻译《圣经》这种崇高的宗教文本不宜一概采用意译,而应该主要采用直译。”--《中西翻译简史》P267哲罗姆模式(TheJeromeModel)——直译&意译“杰罗姆认为,对于宗教文本的翻译,要采用直译,但直译并不是死译,要灵活处理各种语言表达习惯。”--《西方翻译理论通史》P12“杰罗姆主张忠实于原文。”--《西方翻译理论通史》P74“杰罗姆的主张是,忠实第一,因为通过翻译可以保存原语文化。”--《西方翻译理论通史》P74“在翻译实践上他绝对是直译或者是逐行翻译的典型,但是他也主张译文要有可读性,所以有人说他主张意译,这样说有些不全面。”--刘军平,2015.12.5影响1.《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中世纪流传最广、最具有权威性的译本,西方各国民族语圣经翻译的第一原本。2.整个基督教世界翻译的最早、最完整、最权威的标准版《圣经》。3.丰富了拉丁语言。4.引进希腊语概念,丰富了西方文化、宗教的内涵。(justification,regeneration,scripture)5.9.30---翻译日(TranslationDay)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奥古斯丁奥古斯丁1.柏拉图,《新约》2.中世纪神学3.原罪、上帝恩典、自由意志奥古斯丁翻译理论1.译者的三个条件2.翻译的三种风格3.“符号”理论4.直译5.“性质”--翻译方法6.存在完美的、深层次的翻译影响•《忏悔录》•《上帝之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中世纪神学及基督教神学得以建立的重要依据。•《论基督教育》--现代科学的奠基之作奥古斯丁《忏悔录》宗教改革时期(16、17世纪)代表人物:马丁·路德约翰·威克利夫威廉姆·廷代尔简介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廷对基督教教义的阐释被尊为“正统”,译本中出现任何与他们理解不同的阐释都会被指责为“异端”,这使得很多译本被禁止。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教会的中心地位开始瓦解,其标志之一就是作为中世纪通用语言的拉丁语衰落。在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地区的教会就尝试将《圣经》中的一些片断及其他宗教文本译为民族语。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提倡的自由主义促进了思想自由,圣经的民族语翻译渐渐增多。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并且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马丁·路德被尊为“德国文学语言之父”。德语《圣经》这是第一部从其源语——希伯来文和希腊完整翻译的现代民族语《圣经》译本。德语《圣经》的特点:(1)使用了大量当时被广泛使用的德语地方方言,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2)他遵循的是哲罗姆的意译主张。(3)促成了其他民族语圣经的翻译。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马丁·路德的翻译理论•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意译)•注重“可读性”、“灵活性”•翻译必须遵循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序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吧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反之亦可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威克里夫威克里夫(英国宗教改革的启明星,英文圣经译者)生于伦敦附近的约克郡,其父亲是威克里夫农庄的主人。1345年到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就读,后来短时间任该大学巴略勒学院院长。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的反对者,提倡“实名论”。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从神父,1374年受英王委任为路特屋士的教区长,并委任为皇家神学顾问,奉命出差欧洲,与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代表进行会议,显赫一时。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冈特的约翰,就是兰开斯特公爵,对威克里夫颇为器重。约翰·威克利夫威克里夫译本为了使人民理解他的观点,为了使不懂拉丁文的普通人可以理解季度的律法,他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这部“为普通人而译,但却成了反对教会权威的工具”的英译本《圣经》无疑遭到了教会的反对。并最终禁止翻译和使用。被视为异类的威克里夫•文字浅显流畅,琅琅上口,使用了大量当时流行的方言,为英国语言的统一作出了瞩目的贡献。•具有政治目的。得以使普通人阅读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打破了教会阐释的垄断特权。•1380-1384年出版的威克里夫译本是第一个完整的英语《圣经》译本。威克里夫译本特点威克利夫的英文《圣经》威廉·廷代尔威廉·廷代尔(WilliamTyndale,1494?–1536年),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驱,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英国宗教改革家和《圣经》译者。在廷代尔的时代,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拉丁文圣经,不容许私自翻译,并且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拥有和诠释圣经。廷代尔却主张应该让普通老百姓都可透过读圣经来认识神,决心把圣经译成英文,于是被诬陷为异端。威廉·廷代尔廷代尔译本受马丁•路德的影响,他认为《圣经》应该对普通人打开大门,而开门的钥匙就是通俗的语言。从1523年开始把《新约》直接从希腊语译成英语。廷式《圣经》中的散文体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铿锵有力。由于钦定本《圣经》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讲英语的新教徒所使用的标准版本,所以这种散文体大大影响了英语文学的风格。《圣经》廷代尔英文译本广泛参考了希腊文和拉丁文译本,以及马丁路德刚刚译出的德文本《圣经》。其直接从希腊语译为英语,同时也是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圣经》。廷代尔译本特点《钦定本圣经》《钦定本圣经》(KingJamesVersionoftheBible,简称KJV),是《圣经》的诸多英文版本之一,于1611年出版。《钦定本圣经》是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所以有些中文称之为英王钦定版、詹姆士王译本或英王詹姆士王译本等。《钦定本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上帝的旨意,该部圣经一共的词汇量只在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1611年《钦定本圣经》扉页《钦定本圣经》特点这是自古希腊《七十子译本》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集体翻译。制定了详细的规则,讲求科学性。它吸收了16世纪以前各译本的优点,并直接译自古希伯来和古希腊语,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英语译文既古雅庄严,又简洁流畅。译文的语言通俗质朴。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整体风格。一方面,译者使用大量的同义词,避免行文重复呆板;另一方面,蝎力模仿原文的韵律和节奏。1611年《钦定本圣经》时期译作意义/特征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版《圣经》(通过翻译《圣经》,他创造了我们的德文—顾彬)第一部从希伯来和希腊原语翻译过来的现代民族语译本威克利夫译本第一个完整的英语译本,直接促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廷代尔译本直接从希腊语译出、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圣经》、影响颇深《钦定本圣经》随后的两三百年,一直是英语世界的权威版本总结现代(19、20世纪)两个主要时期大量欧语修订本及译本(考古学及《圣经》手抄本中所获取的新研究)eg《修订版圣经》丶《现代语新约》丶《新语言圣经》“第三世界”国家语言新译本(传教士)现代圣经翻译的特点1.集体合作模式2.平易通俗3.遵循希腊语原文4.译者并不一定是神学家,也可以是文化历史学家或诗人eg,《新英语圣经》---诗人T.S.艾略特十岁的艾略特大量欧语修订本及译本(考古学及《圣经》手抄本中所获取的新研究)eg《修订版圣经》丶《现代语新约》丶《新语言圣经》↓“第三世界”国家语言新译本两个主要时期两个重要时期1.早期传教
本文标题:《圣经》在西方的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2339 .html